广州造纸厂在1981年的春天显得格外忙碌,机器的轰鸣声从早到晚不曾停歇,工人们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梭在厂区与生活区之间,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与珠江上的水汽交织在一起。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这里,人们的生活似乎有了新的盼头,但旧的思想仍然像南方的回南天一样黏腻难除。
阿超是广纸电工班的后生仔,二十二岁年纪,眉清目秀,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他说话带着一点无锡口音,与周围的粤语环境形成微妙差别。好多年前,他父亲老陈作为技术骨干从无锡被招工到广纸,举家南迁,从此在广州扎下根来。每天下班后,阿超总会蹬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到小城合作社门口的冰室坐一会儿。冰室老板娘已经认得他了,每次都会打趣道:“又嚟等书店落班啊?”阿超便腼腆一笑,努力用刚学来的粤语应答:“系啊,红豆冰唔该。”
书店的店员淑芬正是阿超心仪的姑娘。她二十出头,扎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淑芬的父亲是广纸老职工,母亲早逝,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正在读高中。她喜欢读书,尤其爱看那些新来的小说,常常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两人的相识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书店那台老旧的电风扇突然罢工,淑芬急得团团转。有人建议去找电工班的师傅,不一会儿,穿着工装的阿超就提着工具箱来了。他三两下就修好了电扇,却弄得满手油污。淑芬递过手帕给他擦手,阿超不好意思地推辞,最后还是接了过来,心里泛起涟漪。
自此以后,阿超成了书店的常客。起初是以修东修西为借口,后来索性借起书来。淑芬发现这个年轻电工居然也喜欢读书,两人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到《红楼梦》,又从厂里的新闻聊到国家大事。渐渐地,冰室成了他们下班后相约的地方。阿超总会提前去占个位子,叫好两碗红豆冰,等淑芬到来。
“今日书店多人吗?”阿超每次都以这个简单的问题开头。
淑芬便会细细讲述一天中的趣事:哪个阿姨又来借言情小说,哪个小朋友看得入迷忘了回家吃饭。阿超静静地听着,觉得她的声音比那红豆冰还要甜。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恋爱的事很快在厂区传开了。淑芬的父亲老周第一个反对。他在广纸干了三十年,思想传统得很,认为女儿应该找个本地人,而不是一个外地来的电工。更让他担心的是,两地人生活习惯不同:“无锡人食得甜,我地广州人讲究清淡,以后点一齐食饭啊?”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淑芬刚吃完早餐,父亲就板着脸发话了:“以后唔好同那个阿超行咁近,佢唔适合你。”
淑芬愣住了,手里的碗差点滑落:“为咩啊?阿超人好好,又勤力。”
“勤力有咩用?佢地外地人同我地生活习惯唔同,以后有你受罪。”老周的语气不容反驳。
与此同时,阿超家里也并不平静。阿超的母亲通过厂里的姐妹得知儿子与淑芬相好,也劝他道:“周家个女系几好,但佢老豆嫌我地系外地人,你唔怕以后难相处啊?”
阿超不服气:“妈,而家系新时代了,婚姻自由嘛。再讲我地在广州都住咗咁多年,同本地人有咩唔同?”
“傻仔,人地觉得你系外地人就系外地人,几多年都系咁话。”母亲叹息道。
尽管双方家长反对,阿超和淑芬却越发坚定。他们不再去冰室约会,而是改到更远的珠江边。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阿超会用自行车载着淑芬,沿着江边慢慢骑行。有时他们会停在路边,买两碗红豆冰,一人一碗地吃着,清甜的味道滋润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我准备参加电工考核,拿到证就能加人工了。”阿超告诉淑芬,“厂里引进新设备,需要懂电的人,机会好多。”
淑芬靠在他的背上,轻声说:“我都报名读夜校了,学会计。书店虽然好,但都想进步嘛。”
改革开放让小城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他们都渴望抓住机遇,改变自己的命运。
转机出现在那年秋天。广纸要选派一批青年工人到深圳学习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阿超因为技术好又被推荐参加电工考核,顺利获得了名额。临行前夜,他与淑芬在合作社后面的小花园告别。
“要去三个月,你会等我吗?”阿超问得直接,手心却沁出了汗。
淑芬从包里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塞到他手里:“日日写日记,返来比我睇。我等你。”
阿超紧紧握住她的手,合作社的灯光昏黄,将两个年轻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深圳之行开阔了阿超的眼界。他见识了特区的高速发展,学习了先进技术,还在业余时间逛书城,用省下的津贴给淑芬买了几本当时难觅的好书。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宿舍里写日记,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有时实在太累,写着写着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同屋的工友笑他“情圣”,他却认真地说:“应承咗人嘅,一定要做到。”
淑芬这边也不轻松。父亲见她仍然念念不忘阿超,开始托人介绍对象。有个办公室的科长,三十出头,广州本地人,对淑芬很有好感。老周极力促成,甚至瞒着淑芬安排了相亲。淑芬得知后直接找那位科长说清楚了情况,让对方知难而退。
老周气得差点摔了茶杯:“你个死女包,咁好条件你都唔要,你想点啊!”
“我要等阿超返来。”淑芬语气平静却坚定。
这时,淑芬的弟弟小军站出来帮姐姐说话:“阿爸,而家唔同以前啦,姐夫哥识技术,将来肯定有出息。深圳嘅工程师一个月赚嘅钱系我地嘅几倍啊!再讲外地人有咩唔好?阿超哥识讲粤语,又习惯我地呢边生活。”小军正在读高三,深受改革开放思潮影响,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
老周沉默了一会儿,没再说什么,但态度明显软化了些。
阿超从深圳回来那天,淑芬特意请了假去火车站接他。当看到阿超穿着崭新的工装,精神抖擞地走出站台时,她的眼睛湿润了。阿超不仅带回了学习证书和送给她的书,还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厂里要组建新技术车间,他被任命为电工组组长。
“我同主任讲咗,新技术车间需要会计,推荐咗你。”阿超神秘地笑着说,“你夜校就差毕业啦,係时候实践下啦。”
淑芬惊喜交加,没想到阿超如此为她着想。
然而好事多磨。新技术车间的筹建并非一帆风顺,老职工中有不少人对新设备和新方法持怀疑态度。阿超作为年轻组长,面临很大压力。有时为了排除故障,他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顾不上与淑芬见面。淑芬则一边完成书店的工作,一边熬夜学习会计课程,还要抽空帮弟弟复习功课。
最艰难的时候,两人只能在茶居早市时匆匆见一面。阿超总是点一壶乌龙茶,叫两件虾饺,与淑芬分享前一天的进展。
“旧设备嘅电路成日跳闸,老师傅都搞唔掂。”阿超皱着眉头说。
淑芬递过一个叉烧包:“你识得深圳学到嘅新技术,一定得嘅。”
果然,阿超运用所学,很快解决了问题,让老师傅们刮目相看。淑芬也顺利通过会计考试,被调入新技术车间担任助理会计。两个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1983年春节前夕,广纸举办年度表彰大会。阿超因为技术革新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淑萍也被评为学习模范。领奖台上,两人相视而笑,台下的人群中,淑芬的父亲老周和阿超的母亲坐在一起,都不自觉地鼓着掌。
“后生仔有出息啊。”老周喃喃道。
阿超母亲接话:“你个女都叻女啊,又懂事又上进。”
春节时,阿超正式上门提亲。他不仅带了传统的礼饼和水果,还带来了新技术车间的工作计划和自己在业余时间设计的电路改进方案。老周看着这个有抱负的年轻人,终于点头同意了婚事。
婚礼在广纸食堂举行,简单而热闹。阿超穿着崭新的西装,淑芬穿着红色套装,胸前别着纸做的新郎新娘胸花。厂领导来做证婚人,同事们纷纷前来祝贺。冰室老板娘特意送来一大桶红豆冰,说是送给新人的礼物。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两人始终相互扶持。阿超后来成为广纸的技术骨干,淑芬也考取了会计师证书。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们与小城一起成长,见证了无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在艰难岁月中培育的爱情。
每年结婚纪念日,阿超和淑芬都会去那家冰室坐坐,叫两碗红豆冰。有时孩子们问起他们当年的故事,淑芬总会笑着说:“你老豆当年係靠一碗红豆冰同修电风扇呃到我噶。”阿超便在一旁憨笑,悄悄在桌下握住她的手。
纸城依旧,珠江长流,而那段发生在改革开放初年的爱情故事,就像红豆冰里的蜜豆一样,经过熬煮,终得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