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带着“刀”来的,这是高敏感人群对于社交的直观反应。于是“社恐”就这么产生了。但高敏感人群的“社恐”与其他性质的“社恐”还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得分析高敏感的成因。

绝大多数高敏感人群得追溯到童年时代,因为父母的忽视、因为兄弟姐妹的排挤又或是本就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再不然是遭遇了某些打击后情绪没有被安抚好,都有可能形成高敏感性格。如果长期生活在“缺爱”的环境中,习惯于察言观色,那这种人长大后也很有可能形成高敏感性格。

那么,如果高敏感性格已经形成,应该怎么办呢?不止一次重复:幸运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们在接受自己不幸的同时,如果努力了还是无法治愈,那就另外寻找一条出路吧,比如“逃避”。

是的,不去接触人,就不会受到伤害。生活在这世上的人绝大多压力来自于人际关系。虽然无数的鸡汤文告诉我们不能活成一座孤岛,但如果孤岛可以成为保护层,为什么不呢?这就像逼迫性格内向的人去爱上社交一样残忍。

曾经听到过一种很混蛋的理论:做自己害怕的事是一种成长。但害怕和厌恶本就是两码事,前者是可以但不去做;后者是可以但不想做。如果非要说:去吧,去面对,你会成长的。那是不是也得因人而异?又或者有人抬杠说,不去做怎么知道自己可不可以。那是不是也得想想为什么害怕呢?

别抱着圣母心非要去拯救高敏感人群,或许他们的快乐你们根本想象不到。

有些时候很感谢疫情这几年,减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更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想搭理的人,可以晚几个小时再回信息。即便是翻脸也无所谓。不想做的事,可以拖到不得不做的时候再做。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累,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围绕着事情的外在原因。比如令人厌恶的顶头上司,比如宦官风气严重的公司氛围,比如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

例子虽然有些悲观,但却的确存在。我们不去揣度人性中恶的一面,但当意识到了也要学会应对。所以,对于高敏感人群而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反而更轻松自在。

别去抱着人都是群居动物的心态去揣摩这种类型的人活不活得下去,上帝创造每一类人,都有他的用意。

我们每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最初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别说什么大公无私,我们不是圣人。以利相交有时候反而更纯粹一些。就如同没有人会帮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一样。

在这里,我主张高敏感性格的人更“宅”一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先把自己的情绪安顿好,如果做的不开心就别勉强。类比于其他人际关系。要知道,自己是最重要的!且一定要坚信这点。

回头看看,之所以形成高敏感性格,是不是因为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在习惯性察言观色中忘记了自己?没有被别人坚定的选择过,那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坚定不移的站在自己这一边。

性格本身并没有优/缺点之分,只是放错了地方。忽然想到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外界风吹草动来临之时,先去体察自己内心的感受,或许会做出更适合的选择。

始终相信这世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就是当我们不去用理性处理事物,而去安静的感觉,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股力量就会来到。

所以,不要把生活安排的太满。寡淡一些,外界的干扰也会少一些,创造力自然就会浮现出来。这点对于从事创作的人而言尤为重要!

记得曾经住公寓的时候,一日,新搬来的邻居敲我房门,说要送给我一些厨房用具。对方说的也很实在,家里实在放不下了,又用不着,索性做个人情也能拉近拉近邻里关系。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她习惯了咋办?今天是来送锅碗瓢盆,明天来借柴米油盐,后天一起吃饭聊天……我本就不喜社交,更疲于应付各种人情往来。即便是讨好型人格再作祟,也立刻拒绝。或许那一瞬间就是神奇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吧。

后来屡次路过邻居房门前,也偶尔会从她敞开的房门里看到屋内满满当当,也无数次因为房间墙壁不隔音,被对方吸尘器或者音响等声音打扰到。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是不是心灵过于空虚才需要更多物质来填充?

相较之下。也去过一些高敏感性格的朋友那里做客。简直可以用“陋室”来形容,房间里空空荡荡,真的把断舍离发挥到了极致。但和这些朋友聊天会有一种清爽直观的感觉。

这里偷换了几个概念。并不是所有高敏感性格的人都能做到断舍离;也不是心灵不空虚的人大多是高敏感性格。只是,安全感很多时候与适合相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安全感自然就产生了。

比如,充满电的手机,即便是没有消息也会觉得有安全感;比如,装满食物的冰箱,即便是每个礼拜才去采购一次,平日里看着逐渐减少的囤积,也不会觉得安全感流失;比如,银行卡上的余额不多,但每天都会有其他收获,起伏不定收入也不会觉得安全感匮乏;比如,身体不适,如果真的去世了,那是上帝的召唤。

生活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年纪越大越摆烂不是放纵,也可能是活明白了。别说什么责任义务,尽到位,不违背就已经足够。其他的事情顺其自然,我们真没那么重要!

从而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高敏感性格是因为顾虑太多。排除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心因性反应。而一般来说,事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因性反应都能得到缓解。所以,我经常说那句话:每一天,把身体照顾好,把心灵安顿好。实在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尽力而为到无能为力,其余都是上帝的事。

以上,皆是我这个高敏感性格的真实反映。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不够全面,总之,这两年感觉越活越轻松。把注意力转回到自己身上,虽然也会有坎坷不顺,但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能干点啥?!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