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杜琪峰获邀请成为白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委员,在2月17日的揭幕评审见面会时,杜琪峰回应了几个记者的提问。可以说这么,杜sir的回答不仅仅代表他真实的想法,而且还可以说成为了一个电影现况甚至历史的写照。
第73届柏林影展揭幕,今年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队可谓十分年轻,评审主席是《暮光之城》的女主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一来代表在2014年获得凯撒奖的小k已经得到德国人的肯定,二来也代表了柏林影展的有意制造话题,因为小K不仅是女演员而不是导演,而且还是柏林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评审团主席。

看看这个阵容也不难猜出,除了德国本土导演之外,其他几个评审成员所在的国家均在过去几年时间发生过重大冲突,或者是极权当道的社会环境。所以其实杜sir发出这样一番言论可以说,是柏林想看到的,只不过杜sir不是为了柏林说的,而是出于单纯对电影的热爱。
杜sir在访问中第一个接受提问,全程以广东话回答,举手投足之间离不开长年特有教父气质,即便在这种所谓的大场面,好像比平时更强势了。
杜sir的第一个回答是: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差了,全球的电影都差了。在我自己看电影的世界好像渐渐消失了,不是我以前认识电影的世界,我希望这些情况只是暂时的。可能我说话比较大胆,但这个是我真心的说话。

杜sir毫不修饰,就用几句说话表明了自己对当代电影作品其实是略带失望,我完全同意杜sir的意见。我上一次看电影感觉到真的很精彩,真的很感动的时候,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当然这里撇除了我看《梅艳芳》的个人感情因素。
其实类似的说法,香港才子陶杰都经常在电台节目说:现在的好戏越来越少。陶杰和杜sir的意思并不是现在没有好看的电影,而是现在的电影失去了过去90年代的那种强烈的活力。现在的电影界有很多创意,例如杨紫琼夺奖的《瞬息全宇宙》,在官能层面的确很好看,以家庭作为内核价值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它没有自身的那种不可替代性。
真正的好电影、好戏。是不同于好看的电影或者好看的戏,在杜sir眼中电影不仅是为了消磨时间的娱乐,而是为了表现某种深层价值的载体,在我的眼中也是一样。
说的好像很玄乎一样,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看的电影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就自然明白了,在我的眼中什么电影是真的好电影、好的戏呢?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这些。当然这些作品都是长留影史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电影都有那个质量,但是电影作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这样,而不是像现在《月光男孩》、《水形物语》这些每每都强调政治正确的方向。

杜sir在之后的第二段发言,几乎是核爆级别,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在乳滑。我只会认为对号入座的人,永远都阻止不了他们的自毁。而文化和自由是需要人民共同去维护,甚至共同孕育才会有结果。
杜sir说:我觉得电影永远在前锋,当有极权的时候,人民失去自由的时候,电影通常是首当其冲的。在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一定是先把你的文化停止,电影的文化是直接进入audiences里面的,因此独裁者通常对付的都是一定是电影。但我觉得香港,sorry,我觉得全球争取自由的国家同人民,都要支持电影,因为它是为你发声的。

其实杜sir说的这段话,是任何一个电影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甚至大多数真正对电影有热诚的观众都明白的道理。以电影作为载体调整极权手上的言论自由,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自杀行为,封禁基本上是一定会出现的情况。
而杜sir期间说漏嘴提到香港,然后他一瞬间发现香港的格局还是太小,在这个影展要说的应该是世界性的问题,于是改为世界。所以有人就认为他暗指香港受极权统治,要奋起反抗。
其实他说的道理根本上就是基于艺术层面,甚至是全人类文明的层面,但是这个世界永远有自卑的人听到其他人讲说话有点凶狠,就认为别人是骂自己。我难听点说即使杜sir那么激进说的是zg,那也不关你的事啦,zg有强权的话根本都不用怕别人指责,杜sir讲一两句话能改变什么。

而事实上,杜sir在去年的《铿锵集:登峰造极》就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对于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上,没有必要挑战任何事情。也就是说即使对任何政权不满,都不应该去站出来挑战他。在杜sir眼中这个太容易了理解,你要做创作就做创作,不要去搞革命,你去搞革命的就不要碰电影。也就是中国人长期说的在其位要谋其政,两头不到岸,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得好。
无奈杜sir站立的位置比一般观众高得多,杜sir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而很多黑他的人,要不就是因为糊口,要不就是目光短浅。正如他自己最满意的创作是《柔道龙虎榜》,而当时根本没人欣赏。的确,随着时间过去,现在才渐渐有人懂得欣赏,都20年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