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9月20日。在英国有一位爵士去世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城发来一道诏书追封,这个英国人为太子太保。您要知道,这可是当时朝廷一品大园中也很少有人可以获得的名誉职位。而为何要追风一个洋人呢?

这个洋人叫罗伯特赫德。著名史学家陈旭录曾经说过。研究中国近代史,只要搞懂三个人就成了一个是慈禧,第二个是李鸿章。第三个就是这位赫德。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1854年。来到中国1859年正式进入大清国的海关工作,1863年正式接管海关总税务司,加按察使衔。并成为了清朝的正三品大员,到1889年升为了正一品。

他执掌了晚清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创建了中国海关税收、统计、浚港、检疫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1861年大清国海关税收为496万辆。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辆。占当时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4。关税成了晚清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赫德也成了大清国的财神爷。同时在他的管理之下,海关成为大清朝唯一一个没有贪污腐败的部门。除了构建器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化海关管理制度和队伍之外赫德还帮助中国开启了现代邮政港口航运气象观测,卫生检疫,商标注册,外语教学,国际展会等事业,中国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一次参加国际博览会;第一张邮票,大龙邮票;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洋乐队;来自北洋舰队的建立,都跟赫德西西相关。

客观的说,赫德对中国近代化确实,做了不少贡献。说个小插曲,1900年7月21日。英国的《泰晤士报》曾经看登过一次获得的讣告,因为他们觉得义和团已经将获得的住所和总税务司署化为灰烬,音信全无的赫德肯定已经死了。而事实上,被困在使馆区的赫德一面组织人员抵御义和团对使馆的围攻。一面在枪炮声中还写了一篇文章。他这样写的。“今天的这段插曲儿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事迹,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题公园,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他的语言成为了现实。

1908年已经73岁的赫德。在中国生活了54年,决定回国修养,包括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大清朝的各级官员和各界人士,上千人聚集在北京前门火车站。为赫德送行乐队反反复复演奏着各国国歌。而终结曲是《友谊地久天长》。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病室,享年76岁。20天之后,武昌起义爆发。

100年来围绕赫德的评价呈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极化,有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中国最险恶,最阴险的敌人。教科书上给他下了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定义,另外一些专家则不乏溢美之词,说他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朋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沟通中国和西方观点的桥梁。

赫德的墓地在哪儿?我没有找到。但1914年,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在上海外滩树立国际村赫德的铜像。但1941年铜像又被侵华日军拆除融化了。同样的基座现在保存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你正站在这个机左面前,你会对他说的是“谢谢”还是“滚开”呢?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