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 许多连环杀手和神秘案件的故乡。在这些案件中,随机投毒并使用可口可乐的谋杀案曾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公众的震惊。值得一提的是,最终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

作者享受将氰化物毒药涂抹在几瓶可口可乐上,然后随机将它们放在街上。没有仇恨,没有个人恩怨,没有目的或私利,案件的凶手只是为了取悦自己。那么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呢?所有事情的谜团是如何被揭开的?最重要的是,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在外面随便吃喝,因为这起随机谋杀案是通过涂毒的可口可乐瓶进行的。

1. 第一个受害者:

1977年1月3日晚上11点30分左右,一组6名员工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步行前往距离约5分钟的品川站,准备返回他们的宿舍。在路上,当他们向南走约200米,穿过大地基大道时,组中的一名女孩偶然看到在品川滑冰中心前的公共电话亭下有一枚10日元的硬币。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位于东京港区的品川公主酒店。

女孩迅速走过去捡起硬币,当她打开电话亭的折叠门时,她还发现了一瓶190毫升的可口可乐。她认为可能是有人不小心遗忘了,于是捡起它并把它递给了组中最年轻的成员,名叫高木明。

高木明,16岁,是京都乐斗高中的一年级学生。那时,如果你在想,日本的高中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高中。由于父亲在日本国铁工作,自1976年12月30日起,高木明申请了这家公司食堂的兼职工作。

在朋友们回到宿舍并洗澡后,大约在0点15分,一些人聚集到二楼喝啤酒。与此同时,高木明走到食堂,准备喝他打开的可口可乐。可惜的是,当他打开瓶盖时,这瓶可口可乐已经变质。他感到惊讶,迅速将饮料吐出,然后立刻去漱口。仅仅5分钟后,高木明突然倒下,手握紧,面朝下失去意识。

年轻的朋友们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高木明送往附近的品川综合医院进行洗胃。然而,在当天早上7点30分,他未能生还。尸检结果显示,受害者的全身变成了粉红色,并出现中毒症状。高木明喝的那瓶可口可乐被送往东京警察局的实验室。结果显示,在那瓶中发现了氰化钠毒药,这就是第一个受害者的致命毒药。

2. 第二个受害者:

随后,在1月4日早上8点15分左右,高木明被发现死于大地基大道的人行道上,距离第一个案件的电话亭约600米。一名中年男子,穿着工人服装,被发现昏迷,市民迅速拨打110将他送往医院。然而,东京警察在接手案件时,最初无法确认受害者的身份,因为他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件。遗留的物品只有25日元现金和一个装有毛巾和饮料的斜挎包。随后,警方进行了尸检,发现受害者体内也含有氰化钠毒药。

警方继续调查案件现场,发现受害者死亡区域周围有可口可乐被吐出的痕迹,距离约100米。他们还在一根电线杆下发现了一瓶可口可乐,瓶子旁边有一小滩饮料,距离现场10米。警方还发现了两个掉落的可口可乐瓶盖。东京警察局立即从附近的警局调派力量继续调查,因为他们相信周围仍然藏有涂毒的可口可乐瓶。

最终,受害者的身份被确认是46岁的菅原宏志,来自下关市。在战争爆发时,他的家人迁移到查马罗奇县的阿萨区。高中毕业后,菅原接手了父亲的林业工作。然而,由于父亲的严厉,他们的关系并不融洽。在30岁时,菅原离婚,并因盗窃被捕两次,但没有被判入狱。随后他离开故乡,在冈山因诈骗被捕,但逃脱并失踪了近13年,直到1977年1月4日被发现死亡。家人得知了他的悲惨死讯。第二个受害者是菅原宏志,一个逃犯。

3. 第三瓶可口可乐:

在同一天的1月4日下午12点50分,品川区警方发现一瓶完好的可口可乐放在红色电话亭前的长寿商店,距离第一次案件发生地点仅600米。经过检测,结果显示这瓶也被氰化钠毒药污染。

幸运的是,之前在长寿商店的两位祖孙看到了这瓶饮料,但没有喝。由于一些琐事,孙子走到店外,发现了这瓶可口可乐。因为口渴,他打算在回去后喝这瓶饮料。然而,当他看到饮料的颜色比正常的淡时,匆忙中他没有碰这瓶可口可乐。仅仅10分钟后,其他人回来得知这瓶饮料已经被下毒的消息。

4. 破案:

东京警察局实验室的分析结果显示,氰化钠毒药在可口可乐瓶中被明确识别。这种物质与氰化钾相似,是一种毒药和有害草。氰化钠的致死剂量在0.15到0.2克之间,毒性极高,致死速度极快。这是一种在金属镀金、银、锌的冶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化学品,尤其是在从品川站到川崎和横滨的金属镀层工厂中使用频繁,这也是案件发生的区域。

关于三瓶可口可乐中氰化钠的剂量,第一瓶大部分被饮用,因此警方估计剩余约0.15克。第二瓶含有约1.4克,即是致死最低剂量的10倍。第三瓶可口可乐,幸运地被警方发现,含有9克毒药,几乎是致死剂量的60倍。

案件中的线索非常稀少。警方利用瓶盖上的编号来查找这些瓶子的生产时间和地点。调查人员共查获了3瓶被下毒的可口可乐和4个瓶盖,所有瓶盖上都有“T”的标记,表明它们是在东京东仓的可口可乐工厂生产的。第一瓶的瓶盖编号为709,表明它是在1976年10月生产的,距离案件发生一年。第二瓶的瓶盖编号为706,生产于1976年9月。第三瓶的瓶盖编号为72,生产于1976年8月底。

产品生产后,最多将在两周内出库。零售商会被指导在两个月内售罄。然而,这些信息并没有帮助调查机构找到凶手,案件陷入僵局。

《朝日新闻》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关于连续可口可乐中毒案件的两种论点。第一种论点是,罪犯可能是一个因被他人轻视而仇恨社会的人,因此他们计划进行随机投毒。他们选择在春节期间实施这一行为,以产生强烈的个人印象。

第二种论点认为,罪犯名为“无意”,他获得了氰化钠毒药,并想通过利用无辜的人进行实验来测试其毒性。

如上所述,塑料有许多应用,如印刷镀层、光学加工和农药生产。因此,在这些工厂工作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种毒药。在一系列悲惨案件后,瓶装可口可乐的消费量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每个250或350毫升的铝罐被使用,因为罐子的盖子在打开后不易再次打开。此外,在日本广泛传播的通知呼吁人们在户外消费饮料时避免接触高温。

这起通过可口可乐进行的随机谋杀案发生在1977年,经过15年的调查,仍未找到凶手。此案以许多谜团结束,因为在1992年1月4日追诉时效已到期。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