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周恩来、张震、张爱萍等对范长江的评价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此次考察,是他对国家命运思考的结果。“九一八”事变后,国人意识到中日之间一定会有场战争,而一旦开战,由于中日间国力悬殊,中国只能依靠西部地区与敌周旋。在这种形势下,“开发西北”成为当时朝野共识。范长江凭着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从成都北上,翻雪山、过草地,越过祁连山,绕过贺兰山,西达敦煌,东止西安,北至包头,历时10个月,跋山涉水数千公里,行程中陆续写下69篇旅行见闻见诸报端。

这些通讯真实、深刻、生动地记述了当时西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民族关系等情况,揭露弊政,描述了西北人民啼饥号寒的悲惨景象。不久,他的通讯集结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之内,连出多版。其中关于共产党、红军的活动的报道,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备受重视。虽然受当时环境影响,范长江对红军了解不深,但他从军事角度和政治角度对共产党军事动向的预测和分析,给周恩来、张震、张爱萍等党的高层以震撼。因此,范长江一度被部分学者誉为“第一次如实的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

周恩来: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范长江)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张震:当我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甘肃、陕西地区时,收集到一些报纸,发现一些长江署名的文章,在我军尚未长征前即判断我们可能要放弃江西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分析了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转移,并对红军长征过程和下一步的动向做出了估计,大家感到很惊讶,都为长江同志的过人才华而赞叹不已。

黄牟:我很注意红军长征北上的消息,从天津《大公报》范长江的报道中获悉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已到达陕北。进步学生都很高兴。我的心头很自然的闪过到陕北去参加红军的遐想。

胡愈之: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由这些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但是长江仍然是一名小兵,是毛泽东麾下的最忠诚、最勇敢、最机智的一名小兵。

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夏衍在一篇回忆文章《长江的道路》中写道:

“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那个时候已经是风雨欲来了。文化部已经整风了,我也已离开了文化部。”

接着,他说:“……我曾问他,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他说在《大公报》当记者去陕北的那一段已经写了不少文章,而这一段还没有写过。后来他又对我说,他想写一本小说或剧本,问我好不好。我说:‘你何必写什么小说剧本呢?你还是写回忆录、写报道、报告文学也好嘛!’这是最后一面,以后就没有碰面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大家都被关起来了。”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