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的“范长江日记”(二)

范长城

  范长江早期日记选读(1)

——19岁-22岁时写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期间(1928——1931)

长江以病弱之身踏进校门,……消瘦得几乎只剩下一个骨架了。……他说:

“最感痛苦的是精神不足,看书、做事,注意力总是不能中,且遇事畏缩,欲念繁多,事事皆成落伍之象。”

同学们个个龙腾虎跃,健步如飞。但长江却脸色苍白,气踹不止,终于不能坚持。最后:

“头昏腹胀,立失知觉,倒地呻吟”。

经同学们抢救,才逐渐恢复了知觉.长江曾经感慨地说:

“环境的恶化和腐化,都可以设法除去,而身体的恶化和腐化——病,才是可怕的敌人!”

他坚持锻炼所得到的收获……他说:

“决定积极锻炼后精神也觉得特别地好,四周的环境,立刻变得乐观。读书觉得有趣,谈话也觉得有趣,而且兴趣也觉得特别浓厚。”

曾任刘湘文职秘书长,当年在重庆的“三·三一惨案”中将长江救出、1928年赴南京财政部盐务署任编译的姑父伍心言劝长江:

·“你正在读书时期,应该埋头读书。头脑要冷静,读书要热心。什么书都要读,知识越丰富越好。读书时不要参加其他活动,即使参加去做,也没有什么力量和效果。读书时期,也不要发表文章,因这时发表的东西,是未成熟的作品,……,平时要多记,多作笔记,多剪辑报纸。在这方面,可以想出许多方法,……”

“对头,对头!我们青年现在只有认真读书,充实自己,磨砺自己,不笈笈于功名,不笈笈于事业。一切一切都置之度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的名言,应作我的座右铭。”

他除了阅读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书籍外,还加强了外国语言的学习和文艺书籍的阅读。……他说:

“我向来不喜欢文艺书籍,故生活常感枯燥,而性情也无以调剂。今读文艺作品,对文学趣味渐生,其对事物之描写,叙述,颇可以助作文之用。而其描写社会情形,批评社会现状,指导人生的意义,颇可以增加对社会问题之了解与观摩。其对于人生意义之决定,尤能有莫大之贡献。”

长江还按照伍心言的劝告,读书时“多记,多作笔记,多剪报纸。”他开始作读书录并分类剪贴报纸,搜资料,研究问题。长江说:

“不怕没有学问和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向上的情绪,有了它则一切困难都容易解决了。”

一,当时,长江列出来七个问题,收集资料,以备研究使自己的“思想系统化”。这七个问题是:

二,国内农业问题现状之调查及其改造。

三,国内经济问题。

四,国际经济问题之现状及其研究。

五,西北问题。

六,东北问题。

七,西南问题。

民族革命运动。

长江这时开始注意东北、西北问题,他说: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要和世界帝国主义斗争,对于我们自身的环境、实况,应当首先明了。现在我们的国家弄得四分五裂,实际上等于几个诸侯,……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对于国家里面的事情,如果还是不清楚,便没有资格去讲对外问题。所以我决定从现在起,下‘知己’的功夫,特别是对于我们人民不太注意到东北、西北问题,西陲问题等,加以研究。”这是长江后来准备去西南、西北考察,写下著名的西北通讯的最初萌芽。

……国民党的腐化无能,又使他认为,要救中国只有从改良社会做起,受到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学校设立的四个系中,选学乡村行政系,他希望

“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世界。”

长江当时对创办在南京郊区燕子矶的晓庄师范感到浓厚的兴趣。经常去参观,流连忘返。

长江第一次去晓庄师范参观后,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他写着:

“我初闻其名而固未深信也。今者亲临观之,不自觉而起钦慕之感。庄处山凹间,凹中有小埠,庄则闲散分立其间。首至者为农作物陈列所,次为生物馆。经此而右,诸庐之中者为大会堂。师范在前,内中陈列虽简单,而雅朴清洁,则非其他学校所能及。其右下方为图书馆,取名书呆子莫来馆,设备亦颇不恶。次为小学,学生极诚朴,而活泼可爱,寝室则简单而雅洁,一切皆主自动,故儿童皆有自立之风。”

长江以后还多次约集同学去参观。他每次参观完毕,走出校门,在田间地头,都听到学生们在唱陶行知写的校歌,即“锄头舞歌”,歌声悦耳,动听。……歌声激荡着长江的心。他每次听后都不能平静。他写道:

“我深深地领略着他们勤苦独立的精神和教育生活化的特点。以乡村生活为立身标准,力反城市贵族的意味,……青年学生能得此种训练,当可完成完善之国民。”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是希望树立一个改造中国农村的典范。然后“集合一百万个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为了这个目的,他说:

“一切一切要从自己做起,把救民族,救人类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地修养健全,然后不屈不挠地向前干去!”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