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这座多元文化的城市,孕育了各式华人社团和聚会,元旦新年将至,中国传统春节也不远了,各大社群在庆圣诞之后又发出贺双节大型聚会邀请。熟悉或不熟悉的华人聚在一起能聊起来吗?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人们面对面聊天能力和欲望正在快速衰退,目前各种形式的聚会最常见的共同现象是:要不埋头吃,要不放不下手机,忙着直播,录像拍照,没有多少人在交谈聊天。看似喧嚣的活动实际上很少提供高质量、深度交流的机会,这类大型聚会,往往只是众人聚在一起的吃喝大会。

在这个城市,华人众多,社群繁荣,百人以上的聚会大多数会选择在可以同时摆放几十张大圆桌的餐厅举行,这样的餐厅在列志文和中国城有好几家,这些酒家主要做层出不穷名目的华人聚会宴席和婚宴餐饮。他们提供的茶点和菜品多是粤系港式,参加此类聚会,一般人均消费加$ 40。商会和企业年会的午宴,迎春宴,仲秋宴,千叟宴等聚会,因为到场人数众多,主办方冲着这些店家尚好的菜品、宽敞带有舞台和投影的大堂而定席,几十,几百人聚在一起,认识不认识的人们围坐一桌,人声鼎沸嘈杂,但人们交流的内容仅限于品论菜品,流于叙旧问侯或相互认识的浅层交谈。

温哥华的华人社群不缺乏真正的文化深入交流的聚会,比如:文学交流会,书画展览会,诗歌沙龙,音乐会等,这类多为小众聚会,招待来宾仅是茶水点心,挺多在分享结束后再来个自助冷餐。

温哥华大规模的聚会,不少人揣着个自目的而来,或是来宣传政治目标拉赞助拉选票;或是企业宣传,答谢老客户培养潜在的客户等等。人们泛泛而聊,浅谈试问,彼此打量,在心中评估着对方的价值,寒喧着诸如来自何方,移民了多少年,家乡风土,或是某些共同记忆的社会大事件,谈话不会选择有趣精神类滋养生命的话题。因为揣着目的,一些人很难有忪弛感,他们急切渴望眼神,让一些本来抱着轻松心态来聚会的人感到压力,彼此聊天都格外小心,谨慎。

不少人把专注力集中在味蕾的刺激上,饭桌上只埋头吃,全程几乎不说一句话的也大有人在。

文化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才去参与的,文化本身就是目的。在温哥华,华人社群的组织者或是提供赞助的主办方,应当更多地鼓励社群成员分享个人的文化体验,创造一个真正有深度交流的华人聚会生态,别动不动就百人以上的聚会,除了弘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之外,其他没有多少实质价值和内容。

温哥华的华人社群有着庞大的资源和潜力,华人聚会应倡导真实、开放的沟通方式,改变聚会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华人提升生命力,让聚会有更多的社交属性而非一次次聚餐大宴。

如果华人的聚会只是提供有文化共鸣的舞龙舞狮,曲艺表演的聚餐形式,可能对于一些个体来说,就是无效社交。

高质量的聚会,可以帮助社群成员在这个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也可以帮助新移民更快地融入当地社区,结识朋友,建立起社交网络。温哥华的华人聚会多是吃吃喝喝的聚餐,而且以这样的形式热热热热地存在了几十年,一定有其存在的土壤和环境。随着大陆新移民的涌入,新移民,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并非要入乡随俗,理性地预设期望值,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全在个人喜好。

许多年年参与这类聚会的老移民,他们抱着乡亲欢聚一堂,轻松愉快地度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初衷,美食聚餐能成为愉快的记忆,就已满足了他们的社交期望值。

如果生活在温哥华的你,对此类聚餐根本没有兴致,那就别去。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约几位友人在家小聚,把酒品茗,围炉夜话,敞开心扉,诉说衷肠,促膝长谈,共迎新年新春,岂不乐哉美哉悠哉?

或是独处,赏花读书写字抚琴听曲,与书卷中的高人音乐里大师神交,谁说这不是一种迎新年的聚会,另一种更高维度的社交呢?

世界很吵

不过

我们可以

选择

过得安静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