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钟,我打开卧室的床头灯,打开卧室的吸顶灯,走出去路过卫生间的时候又打开了卫生间的灯,而后打开客厅的灯。其实,我只是想泡杯咖啡。趁着父母都不在的时候让自己稍微叛逆一点点。

事情的起因得从前天晚上母亲要去医院给刚做完手术的父亲陪夜说起。母亲临出门之前叮嘱我晚上不要开客厅的灯,小区里只有咱这一户人家亮着灯会招来“不干净”的东西。我不知道她说的“不干净”是不是我理解的意思,又或者仅仅是担心招贼?如果是后一种,睡在我旁边的狗狗比任何生物都灵敏、威武,自然不用担心什么。如果是前一种,彼此敬畏,邪不压正!

最终,我得出了一个性价比极高的结论:母亲怕费电。这到也不奇怪,对于习惯性“舍小家为大家”的母亲而言,诸如此类的行为早已算是常规操作。比如,不小心打碎了碗,她最担心的不是我有没有受伤,而是心疼碗;比如洗菜时多丢掉了几片叶子,她会一连多日数落我败家,而忽视了本就买的是打折菜;比如看书时光线调亮一点,她会觉得浪费,但完全忽视我日益增长度数的近视;比如……我家很穷吗?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持吗?很长时间我都在怀疑这个问题。直到后来我发现工薪阶层的小姨能大手一挥,全款给做为“妈宝男”的儿子买房;做为资深“妈宝男”的舅舅尽管家里几套房子出租,还会动不动就找母亲哭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说实话,无数次我很窝火。但,也只能窝火。所以,非必要不回父母家便成了软抵抗。回了,也是能睡就睡,不能睡就忙,尽量避开跟她正面接触的机会。

中国家庭的很多教育方式往往让人觉得很窒息,但更绝望的是下一代会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这样的方式,于是便形成了代际遗传,且一代比一代更严重。即便是有些人意识到问题,想要改变,也大多会被强大的家族价值观所扼杀。极少数跳出“牢笼”的孤勇者往往背负着大逆不道的骂名,在自我怀疑中蹉跎。那敢不敢再叛逆一些,自己做自己的原生家庭呢?

虽然,我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思考女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社会对于女人的确不够友好。比如,男生很少会被问到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仿佛女人就应该属于家庭,事业心稍微重一点就会被“浸猪笼”。但,这个社会对于女人,也稍微友好了些。先抛开女权主义的确有某些偏激思想,女人懂得为自己争取便是极大的进步。但,怎么争取?看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似乎被很多女人误解了。所以,不要试图去拯救某些父权制度下的女人,即便她们高举女权主义的旗帜,骨子里还是父权主义的拥护者。

其实这段时间心里一直压着一股愤怒,因为不得不和原生家庭的亲密接触,很多记忆被唤醒。去他妈的苦难教育,感恩教育,道德绑架。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一定会牺牲那个最善良的人,一旦那个最善良的人不愿意再做出牺牲,那就会被冠上破坏和谐的罪名。别否认,很多人正在经历着。有些事不吱声并不代表不知道,不反抗也不是因为认同。沉默和失望在某些情形下是一体两面。思考,命运一次次重复不就是在给自己“补考”的机会吗?迈过去才有自由啊!成长不就是要突破原本的自己吗?尽管有些时候,方式会看起来很残忍。但自己不主动成长,等待命运安排,只会被更残忍的对待。

戒酒许久了,机缘巧合昨晚跟最熟悉的陌生人小酌几杯。我很欣慰,对方终于“长大了”。也很开心,我们正因为错过了彼此,才能更坦诚。

我吐槽,儿时正长身体的时候,想吃口肉,被侮辱,被打骂,被告知不配。直到现在依然会被阴阳成只知道享福不知道感恩。就因为是女生,所以大逆不道。对方说,都这把岁数了,即便是生气也没必要去争辩啥,又不是兜里没钱,出去吃就是了。我又吐槽,对桃子,但没得选。对方打趣,难不成为了证明过敏后的反应,让自己生不如死?大不了翻脸呗,都是第一次做人,没必要惯着谁。我说,我的确一根筋选择了证明,但结果是,母亲认定是矫情,正因为过敏才应该多吃,习惯就好了。对方哑然,端起酒杯转移话题。

我忽然想起来今天中午做饭,把蒜苗拍碎了侧切,打算临出锅前撒进去。母亲非要按照她的方式再切上几刀,不然不好吃。我反抗就是不懂事,不虚心,白眼狼,不知道感恩。最终,在母亲的责骂声中我选择了沉默,自然这顿饭又吃的胃痛。

看似都是些生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往往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最消耗人。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和谐,但大事没主见,小事瞎操心。边界感是基本的礼貌,但被很多人不屑。反正做对了事就是父母教育有方,做错了就是家门不幸。我曾经做梦都想在择校、择偶等大方向上,父母能给予指点。但,迄今为止,我依然记得他们当时的答案是:你自己的事自己看着办,父母不能跟你一辈子。但当我做出选择后,他们又会唠唠叨叨的抱怨我不懂事,不听话,不知道尊重他们。但当我再次有机会求教时,他们依然把决定权交给我。周而复始。我创业失败,他们说我就不是这块料。我后悔没和某个人在一起,他们说我活该,没主见。

越写越生气,越想越心塞。咖啡喝的差不多了,想抓起手机叫个外卖,我倒要看看多吃两口肉能不能死人,大半夜的吃东西会不会遭雷劈。吃饱喝足收拾东西趁着母亲回来之前回自己家去,该干嘛干嘛。免得相看两生厌。但一想到对门住的是我大姑,唉……权衡再三,又给自己泡了杯咖啡。

我不觉得重塑自己的价值感从吃开始有什么丢人的,按照马斯洛的生存原理,最先解决的不就是生存需要吗?如果在衣食住行上都不能满足自己,那何谈更高层次的最求呢?或者换个角度,无论是母亲还是母亲的娘家人在吃的问题上没少侮辱我,那我喜欢吃是不是开始对他们的反抗呢?仿佛我做什么都是错,没有被挑不出毛病的地方。有人劝母亲,要多夸孩子的优点。但母亲说,不能让她骄傲,再说了她也没啥可取之处,咋夸?

我想我对于寻求父母对自己的认同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的,我想我的心智还是停留在有幼儿时期。说实话,挺悲哀的。好多次,明明自己被压抑的抑郁症都要发作了,还得顾及父母的感受。还想着真等发作那一刻,银行卡上的余额该转给谁。如果转给母亲,她下一秒是不是又贴给了娘家。曾经做梦都在幻想一家三口能和谐的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吃饭,因为父亲手术的事,也成了妄念。

心累,不想了。其实这辈子也值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贫穷,但自由。焉知奢望安稳不是画地为牢?对了,母亲又给我介绍相亲对象了,对方是她看起来很不错的人选。但正因为是她看起来不错的人,所以我从知道这件事起就否定了对方。当然,错还在我,但在这件事上,我认了!我深知,斤斤计较的父母养不出大格局的孩子。自己心理不健康,不“嫁祸于人”是最基本的责任。

“父母都是为了你好,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你连跟爹娘的关系都处理不好,活该别人坑你”这些话依然回荡在耳边,想必也早就成为内在的自我评价。或许,天亮再关灯就是我今晚最后的倔强了吧。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