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对场能有深入的研究,甚至一度讲场能认为只不过是造势。其实这些都是对场能的误解。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场能来源于场所这个载体,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场所。它还要匹配其他很多因素才能产生场能。

有很多平台是有场所的,但是没有场能,即便他们搞一些所谓的培训也只不过是信息传达那样,场能非常弱。

一个没有场能产生的地方,就不可能产生能力的发挥。因为能力是以场能为载体的,一个人能力再强,没有场能这个载体,那么他的能力就被潜藏起来了。

其实,在交谈的时候也会产生场能,只不过交谈的时候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比如对方是你的上级领导,那么你就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某些强势点,场能可能便偏向于你的上级领导。

尤其是进入一个陌生场所,所有的人都带着怀疑与质疑的目光盯着你,而你的情绪状态没有进入知识场能当中,而是被带入了当下这个环境当中,这些都是不利于你的场能发挥的。

其次,适配的场能可以让你的能力如虎添翼,让你的内心安定,并且拥有乐此不彼的战斗力。

比如我曾经做海利尔推广员培训主管的时候,我当时带着几个人下市场,遇到农田作物就现场给他们培训,遇到农民就组织一下现场的培训会,在经销商促销会议上也培训得津津有味,这就是一种自组织场能的体现,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很好的发挥,并且真正意义上帮助到很多人。

不过,我也遇到过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在某水平台的时候,上班的时候所有的人按部就班的各忙各的,虽然有很好的经验,但是却没有交流的场能。当时我很想组织一下小会,但是业已形成的山头文化是无法形成这是场能的,于是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各忙各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

所以,真正去实战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就是一种失败的效应。

能力再强,没有适配的场能,能力永远无法发挥作用。并不是说一个人有能力,他就应该有结果,这是不等于的。

再次,创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创业者找到适配的场能。我发现有一些人可能会帮倒忙,他们找到办公室,按部就班的也布置的差不多,但是经营却不是怎么做。这就是因为场能被包裹或者被限制了。

我们必须让善于沟通场能的人来主导这件事,而不是所谓的行政或者好心人来主导这件事,因为场能一旦不匹配,即便有很好的办公条件,也难以产生适配的场能价值。

我曾经去过一家面积还挺大的公司,但是他们的员工一个个如同寒蝉一样,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都是无效劳动,用比较专业的词汇来讲就是人效太低了。

我所讲的这些场能知识,可能你在任何书籍里面都没有获得详细的讲解,因为很多书籍都讲术层面的事情,而能够将道讲明白的几乎没有,他们要么认为讲道就是讲道理或者神秘的东西,要么排除道去大讲特讲那些所谓的术,做不到术中有道,道里藏术的境界。

场能既然是能力的载体,那么同样它也是道的载体。道与能力其实就类似于太阳与阳光的关系,没有道的人能力就无法持久强大,因为相对于无限的宇宙而言,吞噬光明的力量始终是非常强大的,没有道就没有本源,没有本源的能力是很容易被吞噬掉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场所里面是否有场能决定道的层次。一个场所里面没有场能或者场能比较薄弱,那么这个场所里面的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综合作战能力都会被削弱。

我也曾经去过一家搞所谓店铺代运营的,他们的商业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当前很多平台也都是这样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我发现他们场所有点问题,后来回来后我居然没有和对方沟通过一句话,对方也没有给我发过一句话,最终我也没有见他们老板,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其实这件事很简单,就是我没有感受到场能的存在,同样对方的场所也没有缔造属于他们的场能,尽管他们要到市场招商,并且所谓的各种复杂的培育工作,但是在他们的场所里面场能气息太弱了,我不认为他们有很好的能力支撑他们的发展。

一个平台业务发展进入报酬递减模式却津津乐道于正在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证明各种资源匹配和人才结构是有问题的,正在消耗平台发展的福报。

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还是将目光盯着市场所谓的趋势,那么这就是舍本逐末了,等有一天进入发展临界点要想挽回发展的颓势已经无法做到了。因为进入发展临界点之后就必然进入报酬递减模式,这个时候资源的不合理和人才结构的问题才被照在阳光下,可惜的是再调整所谓的资源和人才结构已经无法挽救发展的颓势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报酬递减式发展其实预示了内部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还高声奏凯歌,更是将问题掩盖起来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对场能问题的视而不见。尽管有一些平台也有所谓的会议室甚至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招引一些客户前来培训或者谈论,但是由于人才与场能的适配性问题,很难发挥出应该有的效果。

我曾经见过某平台可谓是面面俱到,用户也被成功邀约到平台现场了,但是整个过程就是在唱凯歌以及自我包装,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其他价值了,这就导致再次邀约的时候,已经参加过的人不愿意再次来了,没有参加的人总是打听效果咋样,他们受到参加过的人的影响极大,这样就难以形成滚雪球效应,因为他们害怕参加过的人的去传播,归根结底是他们培训并不成功。

只有好的东西被发挥出去,才能形成好的感知,只有形成好的感知,听众才愿意去正向传播,只有用户正向传播才能引起口碑效应,只有引起口碑效应才能形成滚雪球效应。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第一关就已经预示着完蛋了。但是很多公司无法做到实质的原因,他们会通过所谓的数据分析,认为这种方式不好,然后就取消掉了,然后再开始一个从0到1的方式去做事,然后再陷入这样的失败怪圈里面。

平台没有场能是平台的悲剧,而人才没有场能是人才的潜龙勿用的阶段,不过,我们仍旧应该以善念来对待这个世界,因为终究会有缘分的到来。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