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一直萦绕在耳朵边的话就是工作不好找,难道整个社会真的没有多少工作了吗?这让那些正想找工作的人望而却步,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将工作不好找渲染成老虎一般可怕。

于是我决定调查这件事的真伪,为何那么多人都说工作不好找,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我们就不用再强调了,这是耳熟能详的了,疫情的打击,政策的收紧,消费市场的谨慎等等。

但是这些宏观层面的东西真的与工作不好直直接相关吗?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一个误区。你要知道当你要去找工作的时候,社会只是需要满足你这个人一个岗位就可以了,难道所有的空缺岗位都不适合你吗?

这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基础岗位、服务岗位等等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员的,很多人虽然入职了,但是心高气傲,干不了多久就离职跳槽走之,然后与那些尚未就业的人又一起内卷起来。

社会也许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工作需求,但是社会一定可以满足某一个人的需求,只不过需要这个人能够适应岗位的环境。

昨天我尝试去应聘服务岗位,我发现服务岗位还是挺多的,他们也迫切需要人员赶紧上岗。只要你答应立马上岗,就一定会立马就又有工作。这就奇了怪了,为何不能饱和呢?

于是我入职了一个基础岗位,第一天就将几乎所有的真相探听明白了。原来任何一个工作场域内部,总会存在不安定的因素,他们要么抱怨工作环境不好,要么抱怨太辛苦,要么找其他各种理由,然后他们就会跳槽而走。

这样的人在服务业非常多,尤其以年轻一代人居多。如果企业再以所谓的入职年龄或者其他条件卡人,那么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更理性的去向市场要人,才能让企业的运作更加顺畅。

我才去了一天,刚刚早上上班就听到某人开始陈述公司现象,谁谁说只要给他换岗他就立马辞职,谁谁在某某岗位才干了几天就跑了,谁谁还没有等公司找到人,说了一句不干了第二天就不来上班了。

你不在职场当中,就永远无法了解这些职场高频的声音,你只能从外面观察,然后你永远无法知道真相是什么。

下班的时候,那个主管说给我领了所谓的工作服,结果也不是新衣服,而是被跳槽的人扔下的,刚刚拿起来就闻到一股刺鼻的酸臭味。这不得不说企业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对待新员工是有点抠门了,最起码衣服应该整个新的吧?

不过,我并不在意这些,或许这就是当下企业的常态。当我听到企业内部这些声音之后,我就不奇怪他们为何不再说不要三十五虽以上的,不要低于大学文凭的,不要不到三年工作经验的了,他们的平台人员流动太快,如果再自我设限,那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

然后,我去体验这工作的难度如何,我发现工作本身没有任何难度,尤其对于这些基层岗位,需要的技能基本上不到半天时间就可以具备了。

大部分的工作是不需要你的创新的,你只要熟能生巧就可以了。由于工作难度低容易上手,这就代表岗位的可替代性是比较强的。

正是因为可替代性比较强,人员快速流动,只要保证基本的人员供给,人员的加速流动成为常态化。

现在很多企业也意识到年龄不应该是设限的因素,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责任心与能力并举的人才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人才。

那些但凡还是本着年龄因素斤斤计较,一切向公家企业看齐的私企,基本上都活得不太如意。因为他们如此做的人力成本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是越来越高了,然而他们所期待的生产力结果依旧是遥遥无期。

当然与这样的企业相比,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正在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更加包容的精神允许推动企业的力量逐渐融入进来。

我认为私营企业向国营企业看齐,就是一条不归路。首先,很多国营企业包括事业单位,他们可以从国家哪里得到更多的资助优势,有的甚至是财政拨款。但是对私营企业来说呢,私营企业没有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私营企业必须更加的兼容并蓄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子出来。

私营企业的包容、创新等可能会导致整个市场的人员流动速度加快,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现象可以让就业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在实践当中大浪淘沙,这是真理应该有的风采。

现在很多私营企业依旧保持着二十年前的发展心态,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一直高高在上,对人才依旧采取漠视的态度,要么给人家谈论所谓的联合创始人,实际上呢对方连个鸡毛的权力也没有,他们包装出来这样的说话或者那样的说话,都是为了骗取对方口袋的现钞。

我曾经也去过几家互联网企业,他们热衷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认为是天下无敌的模式了,他们不喜欢雇佣员工,因为雇佣员工的成本太高,他们给了更加冠名堂皇的名头,那就是联合创始人或者合伙人,而实际上对方的基本权益都无法得到保证。说的明白点,他们就是一群去钓鱼却连鱼饵都不舍得的钓鱼者,他们崇拜的对象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然而他们却没有这样的好的心态,他们希望的是不管是愿者还是不愿者,他们都应该上钩。

我之前写作某某美业公司的故事,他们搞贴牌,然后以招聘的方式招募大量的人进来,公司与他们是合作的关系,公司可以为所有的人提供这样的场所,他们只要拼命干就可以活得提成,而公司要实现的却是躺赚。

在很多形而上的公司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他们可以大把大把的在经营领域亏钱,却从来不愿意为真正有才能的人买单,他们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给对方高额提成就可以了。

然而他们却以招聘的名义去找那些找工作的人,希望将他们的剩余价值持续给吸干。实际上就是公司喜欢给这些人分担风险,共享风险,却不愿意与他们分享胜利果实。

这种首先把风险卖给他人的商业模式,就好比公司招募了一批免费的业务员,他们可以拿到商业模式当中的利润,而公司却可以永活得超额利润。所以,从正常意义上讲,这些公司不是缺员工,只不过是制造焦虑与恐慌而已。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