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本能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悲哀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观点洗脑。父母一遍遍在耳旁灌输各种不配德感的案例,却从不反思这些案例就是他们造成的。也有些视频号说,“这样对待孩子的父母,他们早期的抚养者也是这么对待他们的,于是就形成了代际遗传。”

有些人为了终止这种代际遗传,选择用很惨烈的方式来对抗,以至于搭上了自己的一生。那么为什么要为父母的错误买单呢?或者说面对祖辈的错误,还有没有其他更科学的处理方法?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似乎也代表着权威的认证。那么,这句话被反复提及有没有以偏概全的成分呢?又或者拿来“背锅”很好用?

其实每一个选择和父母对抗的孩子内心深处都压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只是通过父母这个渠道降世为人,无论是否出于自愿,都有自己本身的功课要完成。如果说他们在出生之前有选择这一生剧本的权力,那无论蹉跎也好,勤奋也好,是不是都是自己认可了的剧情需要呢?这样想来,对于曾经或是正在经历的每一段虚度时光,都会少了一些心理负担。当然,这些负担也只有懂得反思的人才会有。

我们总说失去的本就不属于自己,这似乎是对命运的妥协,也是一种自我安慰。那么对于亲情的执念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处理?很多人说破情关难,在我理解,情关未必是男欢女爱,也可以是亲情、友情,不执着拥有也就少了几分自我为难。之所以过不去,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想过,又或是沉浸在“痛并快乐着”的享受中。如果用一些心理学上的公式去衡量,情关反而是最容易过的关卡之一。

拎出来反复磋磨,应该是还没过关,过了也就翻篇了。但知晓是自己的执念在作祟,那过与不过就交给时间吧,真正的放下往往毫不费力。这一刻的海枯石烂,明年再想,只觉得自己是SB。可,人生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是SB,努力不做SB的过程吗?

哪有那么多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只不过是穷酸文人吃不到葡萄抱怨葡萄酸的说辞罢了。那有什么歌颂父爱母爱伟大的感恩教育,生命本身的诞生只会因为容器的不匹配而选择更合适的。所以,不幸的原生家庭,只能解释还没有独立的孩子在为自己不成熟的父母买单。

说到独立,又牵扯到几个方面。我不想说人格独立,精神独立这些偏学术的概念。只从有没有自理能力,有没有赚钱能力,有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没有不在意别人评价的能力……这些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着手。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松弛感是精神不受力。我觉得吧比起衣食住行,这个应该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攘外必先安内”,把自己的精神状态照顾好,方可破万物。钱财乃身外之物,情感可遇不可求,不到死的那一天所有一切都有改变的可能。不改变又能怎样?

昨晚又做梦了,我知道父母给与的精神压力还很严重,虽然他们并不在身边。

换做之前,我会找些事情来做,分散注意力。但是今天并没有,就是静静的躺着,让负面情绪蔓延,想出无数种可能性和应对方法,最后发现,负面情绪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这应该就是心理学上经常说的先接纳再改变吧。换言之,人生中百分之80的困难是想象出来的而并不会真正发生,如果出现那20%的小概率事件怎么办?那就用前面80%想象出来的方法去破解。这样看来,人生似乎没什么不可以应对的事,也就没必要去预支焦虑,更没必要把和任何人任何事的关系太当回事。

所以,回到文章的开头,反复强调缺爱,是不是太执着于“有”和“无”?别人有的我没有,所以我想要,获取的方式有很多种,应该怎么做……越执着越执着。同样,我没有的也希望别人没有,别人有了,我就会心生嫉妒,进而生埋怨,然后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人非圣贤,见不得人好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越亲近越严重。而人性的可怕之处恰恰在于没有底线。底线又源于执念。所以不把“有”和“无”破掉,人只会越来越痛苦不堪。但从某个维度上而言,“有”和“无”分明就是一码事。是不是有点绕?

人本就是欲望的产物,什么是欲望?基本需求之外的东西。《圣经》上有云:有衣有食就当知足。圣人不是没有情感,而是不去执着于追求。这也符合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天道。更合理解释了,我们无需执着于爱与被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爱”也是财富与欲望的象征,而金钱又是财富最浅显的表现形式。忽然想到曾听朋友说过的一件趣事。在国外某店,他看到一位暴发户要买某件物品。暴发户只知道这件物品很昂贵,但并不知道这个昂贵代表的并不只是金钱,所以当店家说只有贵族才有购买的资格,暴发户以为是店家想赚更多的钱,于是叫嚣着自抬价位,要为“面子”买单。最后的处理结果好像是惊动了皇室和大使馆才得以平息。

那财富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是贵族精神?这些问题留在后面的文章里探讨吧。

但很多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喜欢用金钱、财富来绑定,那是不是对爱的理解太狭隘了?以至于对缺爱的理解也仅限于情感匮乏而没有看到爱本体之外的显示?如果从这个角度延申思考,所谓的缺爱缺的到底是什么呢?记得之前的文章里我曾写过:成年之后的我们意识到童年的遭遇并非是我们的问题,所以需要自己把自己养大才能弥补缺失。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弥补才算重新把自己养大呢?尽管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那么仅仅自己把自己养大这件事就很漫长,为什么会说童年缺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长久呢?如果用余生只做这一件事,是不是也算功德圆满?或许,这就是童年缺爱孩子一生的功课,即便是他们在其他方面没有取得世人眼中的成功。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