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讨论风俗者,有东汉应劭之《风俗通义》、晋代周处之《风土记》、梁代宗懔之《荆楚岁时记》等。或讨论一时之风俗,或讨论一地之风俗,未见讨论中华五千年各时各地风俗之通书。 有此通书,有张亮采开始。立于现代立场、基于现代视野而成之“风俗通史”张氏实为开山祖师。 彼时之风俗与此时之风俗异,昔日之风俗与今日之风俗异。读彼时,昔日之风俗,可以知此时,今日风俗之得失…… 

《中国风俗史 》成书于1910年,由商务印书馆于1911年出版。和其后的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1922年成书),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风俗”这个词。此书是中国社会史第一部专著,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风俗史。此书具有开拓之功,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夙有改良风俗之志,认为要理解并改良当时的风俗,不可不先述古俗。

在《中国风俗史》开篇,张亮采写道:“至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而入其风俗者,遂不免为所熏染,而难超出其限界之外。记曰:礼从宜,事从俗。谓如是则便,非是则不便也。”

钟敬文先生认为这段话已稍近于科学,对其的评价是“从旧风俗观到新风俗观的一只渡船,或者说是一曲前奏”。书中将黄帝以前至明朝的历史,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古俗,“正风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国粹者之所许也”。 

张亮采(1870—1906),江苏常州人,清末秀才,晚清学者,张太雷之父。饱学有识,推崇宋明理学,饱学但一生落魄。1901年春至1906年初在萍乡安源煤矿洗煤台担任过文牍。1906年2月22日病逝于湖南醴陵,年仅36岁。

受顾炎武风俗观影响,晚清新史学的“民史”观赋予古语“风俗”以新意,有了民族性的内涵。以俗观史、以俗证史、以俗写史,成为邓实等人风俗著述的基本特征。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学界常将其发端定格在1918年北京大学(北大)歌谣征集运动,并习惯性地将歌谣运动以及因歌谣运动而蓬勃展开的民俗学运动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1922年,整合过程中的燕京大学(燕大)成立了社会学系。后来历史系设立历代风俗制度课程,1926年留美归来的许仕廉出任该系首任中国籍系主任。稍后,他明确将“中国风俗研究”位列燕大社会学系的十大研究之首。《中国风俗史》一书在1928年就已经再版12次,1934、1935年相继再版,在“风俗”研究的风潮期,不断被关注与借鉴。

《中国风俗史》 写作此书的动机“改良风俗,乃改革社会之要务,而欲改良风俗,必先考察风俗。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张继承了传统的风俗观。 《风俗史》的基本构成是将中国历史按照传统朝代划分,按照自己的标准分成四个时代,浑朴、驳杂、浮靡、浮靡而趋敦朴。张亮采宏观地勾勒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得出的结论和以往的政治、军事、经济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不同。比如以往备受史家推崇的汉唐盛世,在张的笔下成了驳杂、浮靡的时代,张亮采最为推崇的是宋代的“风俗”,认为宋代虽然国运多舛,但仁人志士辈出,他特立专章,介绍岳飞、文天祥忠君爱国的诗文和事迹。

在内容上《中国风俗史》涉及饮食、服饰、祭祀、婚姻、丧葬、方言等我们今天民俗学研究的内容。而另一方面,书中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所通常看作的“民俗”的范围。比如他在论及唐代风俗时,涉及朋党、清议、周代之阶级制度,周末之游说,魏晋南北朝之清谈,鲜卑语之门第流品,民之结社。魏晋南北朝之氏族,周末及汉唐之任侠刺客。以及汉之佛道、魏晋南北朝之美术等。其中有很多是描述士大夫阶层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士风”的部分,张亮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加以介绍。

宋代的风俗之所为能成为“万古国家社会风俗上之标准”。源自其仁人志士,为国不惜生命的气节。清末时期的‘改良风俗’运动通过启蒙性活动谋求人治的增进”,在清末国势衰微的时代背景下。唤起世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提倡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我们也不难理解张亮采对宋代的风俗大加推崇的原因。 

此书之于当下仍有重大意义,作者以风俗为纲,勾画出了别有风味的浑朴(黄帝以前到周之中叶)、驳杂(春秋至两汉)、浮靡(魏晋至五代)与敦朴(宋至明)四个时代的中国史。进而,他希求自己所著“正风俗以正人心”,而这也应是“保存国粹者之所许也”。尤其是,在其风俗史中,因应世界局势和家国危机,国家意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耶稣会士以传教为目的而开展的中国民俗调查和研究,直接成为后来西方汉学界中国民俗研究的先声,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起发挥了奠基性作用。杜赫德编纂了四卷本《中华 帝国全志》(1735)以便欧洲的平民百姓对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国度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也能有所了解。伏尔泰,得益于《中华帝国全志》提供的及时而宝贵的资料,写了不朽著作《风俗论》热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政治制度和独特信仰。

1763年《中国杂纂》出版,书中既 有 关于中国风俗伦理的研究,也有对民间俗说、警句谚语的译介和评注,清末禄是遒将其在江南传教三十余年所收集的民俗资料,集成了十八卷的《中国民间信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间风俗及信仰的民俗学报告,旨在帮助从欧洲新来的同事们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及其宗教信仰等。清末民初对中国民俗颇有贡献的戴遂良,他编纂的《汉语口语教程》生动有趣,几乎就是一部中国民俗大观。其中第四卷《民间道德与风俗讲义》、第五、六卷 《民间 叙事讲义》,涵盖了大量风俗文化和民间传说。

《中国风俗史》在法国的出版,将丰富法国对中国“风俗”的广泛研究,在国际交流日趋深入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输出以及势在必行提高软实力的前提下,此书的译介愈发意义非凡。此后吉林出版集团还要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书陆续在法发行传播,为中法文化交流持续献出绵薄之力。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