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的模型必然要求以用户为核心完善相关正向或者负向的管理。一个是增长点管理,一个是流失风险管理。

关于增长点管理,拉新、裂变、增佣等,这些自不必多说。因为公司每天都在强调这些,如何实现拉新的快速增长,如何实现现有用户的快速裂变,如何实现佣金收益的快速增加等等。这是每一个平台都关心的问题,只不过在方法论方面大同小异而已。

只是在流失风险管理方面却大多数公司都有欠缺,我当初效劳的那家公司在这块就出现了严重问题。

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到现在都存在,从根本上没有一种统一的规则或者制度,各自以各自利益为基础进行增长方面的行为,忽视了用户规则教育。当规则被视同儿戏的时候,破坏规则的人就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也可能会演变成受害者。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有实力的大咖就会试错,因为平台方都把规则当做儿戏了,他们即便破坏了规则又能如何呢?如果平台双标,对内部破坏规则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外部破坏规则的行为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就会让人觉得恶心,即便是强势的制度也无法阻止他们。

有很多情况下,只要规则明确、教育到位,可以避免很多这种情况的发生。除非是对方品质恶劣到不行。但是,我发现似乎只有我才对规则非常重视,他们总是以牺牲规则获取利益,还恬不知耻地以为自己非常厉害,不断收割用户的信赖,不断践踏品牌积累下来的信任度,虽然在短期内似乎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但是一定会将平台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在过去,我们发现一些人并非品质恶劣到不可理喻,那么为何会出现社群违规,最终走向被封禁的地步呢?这或者由于是屡次犯错的成本太低,要么是没有形成规则、形成对用户的有效教育。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偏向后者。由于我是亲历者,我能够感觉到平台人员的这种自私自利的倾向,将规则当做榨取利益的手段。从而最终导致平台与大咖都输了。

一旦产生大咖背叛平台的现象,这就证明这是一种双向失败。一方面对大咖来说,他丧失了收入的机会,另外一方面来说,平台也丧失了一个能力突出的外部力量。

那么我们不得不衡量平台暂时利益的增收与能力突出者的长期贡献之间的对比,同时,我们必须获知事情发生的根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这个正确的判断,而是非常武断的你以为,那么就可能陷入错误的怪圈当中。

由于一直以来没有走或者在用户层面的打通教育,一个团队长带领的队伍,他们的向心力可能更多的表现为团队长向心力。

当我们因为双标规则导致失去真正的内外部人才,造成的团队动荡,可想而知。同时,在犯错的过程中,其他人的效仿,造成的二次平台伤害,究竟会有多大的损失,这是不可计量的。

我从2019年就不断的强调这样的事情,当时也制定了粗略的规则,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很多人不以为然。对于平台来说,可能以为引进了新鲜力量为创造性发展奠基,实际上这可能是一厢情愿,为埋没平台的持续化发展挖了深坑。

由于前期因为规则性而建立起来的权威与信任被后续的牺牲规则变现的套路伤害,这一块一直无法得到真正意义的完善,以后这样的情况就可能一直不太乐观。

其次的问题就是关于方法论的问题,孙子兵法说,“人皆知吾所胜之形,而不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家都知道我打了胜仗,也知道我用的方法,但是却不知道我取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同样的方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等等其结果也往往不同。

方法属于术的层次,但是一旦不同的人去策划并执行,其中包含的道的层次也完全不同。同样的方法在自私自利的人手里面就会变成割韭菜,在利他的用户思维的人手里面就可能变成快速迭代发展的关键。

各种各样的方法,本质上还是属于工具,不是说不重要性,而是具备这些不等于必然成功,关键还要看谁在推动方法。因为这个谁涵盖了不同的道、不同的价值观与不同的智慧层次。同样是北伐,朱元璋的北伐与太平天国的北伐就完全不同。

不过,在实际的过程当中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在某些条件下是经不住推敲的。比如你没有行动,但是用户自行搞了一些活动,触发了增长,你的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方法经得住推敲吗?你编出一些所谓的方法对应这样的功劳,这样的方法肯定是有问题的。

再比如,用推广的费用砸出来的结果,所谓的方法又有多大的有效性?

有结果当然可喜可贺,但是也要客观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各种元素的重要性比例,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短板和长板。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进入一个错误怪圈里面。

再次,形成新项目或者新结构,是一个期望、想法。在我看来,从人力资源角度,新项目或者新结构的,必然在开始的时候就明确权责,快速形成相应的规则与制度。

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只是期望、想法,然后添加个结构。至于权责、规则与制度,你们看着办吧。这样的领导模式从根本上就是存在问题的,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明明有更好的办法依旧选择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蠢猪式的运营者了。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给一个想法或者期望,是不是就是对既定权益圈的保护?会不会最终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权大责小,或者权小责大,会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比如说研究院吧,想法是好的,但是它的规则、制度是什么?相应角色的权责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推行并实现总体的期望?

这些谁来定?肯定作为一个普通员工的没有这个义务,即使有提,或许也仅仅过眼烟云罢了。但是没有这些,那么就只能是谁在当前的情况下力量更大,谁就更具有主动权,可能最终形成的也只是团体主义吧。

不过从业已形成的运营壁垒来看,平台确实错过了有效的发展阶段,并将不得不回归到毫无建树的运作当中。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