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老师牌作文与工具款文宣(上)

我在念小学直至中学的时候,虽然那些语文老师总是用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教导和要求同学们阅读或写作作文,也就是说,其时格式化虽然已经形成,但对于学生中有的能够跳出格式化的限制,用不同于老师要求的形式进行写作的,老师并不排斥,有的老师甚至还会进行额外的指导和鼓励。

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情况变了。

教学的“标准化”开始推行,也就是说,教学成为一种被分解量化的“任务”,它有了可评判的“教书”的职份,却失去了“育人”的功用。

【壹】

小学三、四年级,语文中有了“作文”这一项。当然,这一时期的作文还是比较简单的。

问题并不是出在作文上,而是出在教写作文的方法上。

老师开始通常会布置一个简单的题目,比如说《春天来了》,对于十岁或稍大一点的孩子,基础阅读不足、自然接触认识不足,加上表达未致准确,一开始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老师的要求,于是,老师开始了“启发”:

老师:“春天来了,什么开了呀?”

学生:“........”

老师:“是不是花儿开了呀?”

学生:“花儿开了。”

老师:“是谁在采蜜呀?”

学生:“........”

老师:“是不是蜜蜂在采蜜呀?”

学生:“是蜜蜂在采蜜。”

老师:“是什么在翩翩起舞呀?”

学生:“........”

老师:“是蝴蝶在翩翩起舞呀。”

学生:“蝴蝶在翩翩起舞。”

于是乎,只要春天一来,所有小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无一例外的“花儿开了,蜜蜂在采蜜,蝴蝶翩翩起舞...... ”

我们的教育体制使老师们宁可用几天时间向学生反复灌水,不厌其烦地复刻着老师脑袋里的那个春天的景象,却没能用原本只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带到野外去置身在春天里,看看到底是什么花开了、蜜蜂是怎么采蜜的、蝴蝶中除了白的、黄的、花的,还有黑闪闪的......

忙于完成各种任务的老师,他们脑瓜里的春天已经千篇一律并且越来越贪瘠,又能教给孩子们怎样丰满而具象的春天?

秋天来了,花儿也是要开的,只是种类不同而已;蜜蜂依然忙碌;有的蝴蝶,用尽生命里最后的气力,也还在翩翩起舞。

但是,老师牌作文已经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了。

但凡不符合老师的格式化套路的作文,非但不被认可,反而可能面临批评甚至挖苦嘲笑,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就被统一在老师的认知和要求里,绝大部分孩子一辈子的写作能力都只在那个教他怎么写作文的小学或初中语文老师的既有水准里打圈圈。

老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如果他在称职的基础上再优秀一些,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学生被他教成了听话规正的孩子,但同时也是一群又一群没有思想、至少是没有知识灵魂、丧失想象力的孩子。

一位学者在他的视频中愤怒地吼道:我们整整12年的基础教育,用大部分的时间只教会孩子“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我们是在谋财害命!

(待续)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