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会有贯穿全城的路,比如北京的长安街、大连的长江路,贯穿拉萨的路叫北京路,北京路分三段,挨着八廓街和冲赛康的那一截叫北京东路,往西到了布达拉宫广场的那一段是北京中路,转过牦牛城雕再往西的那一截是北京西路。

    在我的记忆中,北京东路那一截属于生活气息最为强烈的地方,除了挨着八廓街,对旅客具有不同的购物吸引力,那也是当地人和外地藏族们来拉萨的生活之地。

冲赛康一直是酥油集散地、同时又是农贸、小商品批发市场,跟北京东路相关、包括八廓街中的农贸市场通常不是游客光顾的地方,却与任何农贸市场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知道的只要有条件任何城里的农贸市场都不反对卖活的禽类和鱼类、海鲜等等,宰杀更是要代替顾客做好的。在这里因为藏族的民族习惯不允许有这些活的东西买,更不许当众宰杀,虽然拉萨人的生活习惯在这些年来变化很大,这一点却没有变化,到现在,在八廓街和冲赛康仍旧保持着不杀生。

传说,藏族人原本是不吃鱼的,这里的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说藏族人不吃现宰活鱼做的菜,因为藏族人只肯吃超度过的动物;

另一种说法是,藏族人不吃春天的鱼,因为春天的鱼带籽,吃掉一条会伤害很多的生命。

藏族的传说中关于春天有很多美丽和善待生灵的故事,在甘青草原上有一种几尽失传的笛子,是用苍鹰的锁骨制作出来的,那种笛子的声音十分纯净,藏族人在形容它的声音的时候便说:鹰笛的声音太美,在春天不能吹,因为那声音太美,会吸引冬眠的蛇提早出来,从而被冻死;

关于藏族和吃鱼,最普遍的说法是和藏族人的丧葬习俗直接联系在一起,藏族人最高级的殡葬是塔葬,如同班禅大师那样;火葬也是专门为得道高僧设置的,据说经过火葬的高僧们会留下舍利子;普通人是天葬;犯罪和自杀这样的人被认为在普通人之下的人,才是水葬,而鱼们在水里会吃到这些人的尸体,所以就留下了不吃鱼的习俗;据说,最差的殡葬是土葬。

不过,不管拉萨人曾经不吃什么,现在,这种印记已经越来越淡泊,川味餐馆里鱼买得和任何城市一样的火爆,都是些刚宰杀是新鲜鱼,在吃鱼的人群中不仅有旅客和汉族人,也有为数不少的藏族年轻人。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拉萨活的海产品已经非常多见,我是在海边长大的人,看到那些东西自然高兴,膏蟹、鸡尾虾,贝类,都是我喜欢的,相比起来,价格比我家乡的还要低一些。

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说,从前,常常在街头能够见到得了缺碘症(俗称大脖子病)的人,如今,这样的人已经非常罕见,这种病症的消失除了吃家碘的盐之外,多多少少和食谱中增加了鱼类和蟹等水产品有关系。哦,还有一个秘密,拉萨河鱼的确美味,因为河水常年在零度左右,鱼的生长非常缓慢,而冷水鱼的肉质细嫩,鲜美无比。说出这个秘密的确让我不安,我自己尽量控制不去吃稀少的拉萨河鱼,因为,生活在冰冷的水里非常不容易,它们需要得到保护。

曾经,有一则善良的错误,却教人笑不出来。

每年,在放生的季节,很多拉萨人都去市场购买鱼苗,投放到拉萨河里去,可是,这个善良的举动往往得到的是杀生的效果,因为拉萨河的水温和鱼苗生存的水塘差别巨大,那些鱼下水之后,只有少数才能存活,多数都被冻死了。

    有时,想到八廓街和北京东路的时候,难免怅然若失,如今,那一带的卫生状况越来越好,从尼泊尔和印度西餐在那一带增多开始,记忆变得越发都市化了,藏装变得时装化。

点赞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