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了已故英國女作家戴安娜·阿西爾的《暮色將盡》,雖然全書的中文版只有七萬餘字,但我卻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才讀完了這本碎片化的自傳體回憶錄。或許同是出版社女編輯的工作經歷,也或許同是未婚未育的情感經歷,又或許是無信仰的宗教留白,令我在閱讀中產生了無數次共鳴。她一生不算富裕,甚至可以用清貧來形容,但每一章的字裡行間都流露出豐盈真實感。

偶爾也會有孤獨與低落、偶爾也會有對命運的抱怨和頹廢,偶爾也有看到牆壁被綠植爬滿的喜悅感,偶爾也會有失去摯愛後的傷懷與平和。讀這本書之前,我只好奇於一位109歲壽終正寢的女士是如何對抗世俗對於女人的枷鎖——婚姻。但讀過後,我發現這種對抗思想或許只存在於東方人的家庭觀念中。而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答了自己心心念念想出國的潛意識動態吧。

文化差異隱藏著天然濾鏡,無論社會新聞怎麼報導,對於未知的環境我們總是很容易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於是,悲觀現實主義往往比樂天派更務實。

在娓娓道來的章節中,我看到了這位跨越了一個世紀的老人從出生的茫然到暮年的無力,唯獨沒看出來她對於死亡的恐懼。不僅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明知死亡會如約而至,才選擇了更加深刻的活著?所以,她那些在旁人眼中“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在我閱讀時會感覺幽默與坦誠,合上書後又不免會心一笑——這就是我要的。

從小被父親教育“必須學會靠自己謀生”的獨立讓她在大學畢業後並沒有像當時的傳統女性那樣優先考慮婚嫁問題,而是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種思想放在現在,絲毫不顯得“女性主義”,而是更多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果然,通篇她都是這麼做的。相較於女權,她多了一些遺世獨立的清醒,但也並沒有因此而逃避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比如照顧同樣長壽的母親;比如和侄子們討論自己的遺產;比如和搭檔自然而然成為情人後又因為對方的婚姻坦然退出,最後兩人升華為親人般的友誼。幾十年後她陪他走到人生終點。彷彿沿著圍牆蔓延的綠植般,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的順理成章。

對於金錢,她沒有過多渴望,雖然直到去世之前都住在表妹的房子裡,但這並不影響她五十多年的從業生涯中,挖掘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等多位文學大家。或許,在那個“取悅男性”的社會環境中,她不得不以男性目光來審視自己,但她更清楚如果因此而變得更加堅定而自信,做出在男人看來“可笑無聊”的事,將會意味著什麼。慶幸的是,她沒有變得如男人那般“愚蠢羞恥”。同樣的邏輯,她清晰的分辨出編輯與出版商的不同,從而給了自己更明確的職業定位。當她自己談到這些時,只是用了“那樣做會讓我感覺不舒服”一筆帶過,這種瀟灑同樣是我所羨慕與追求的。

對於情感,她的態度是“我對男人沒有期待,唯有獨處時,我才真正感到完整。”步入暮年後,她依然會談戀愛,依然有性生活,但這些關係都維持在最恰當的範圍之內。很清醒而睿智,全然遵循著自己的感受而活,且並沒有因此而結怨。這樣的處事方式,讓我第一次覺得“高情商”是個俗不可耐的詞彙。她說“女性的自我常常泯滅於性活動之中,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後才慢慢找到性以外的自我存在,有些人永遠都找不到。”這些話,看似肆無忌憚,實則是經歷了痛徹心扉後的感悟。或許,有一定閱歷後才能看得懂,但看懂後又很難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因感情而延伸出的關於“成為母親”的話題,也同樣遵循著將“自我感受”放在首要的原則。關於流產,她坦誠自己的自私與懶惰,但並不會因此而自責。這份坦然甚至會讓人一瞬間覺得,她並不期待這個孩子的誕生,失去後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她並沒有,她的那份瀟灑反而會讓人覺得任何出現在她人生軌跡上的意外,都是命中注定的離開。

除了男女關係外,還有很多幾乎同樣重要的事情,比如繪畫、比如縫紉、比如園藝、比如舞蹈。“我們在討論晚年時,往往會令人很踌躇,因為既不想讓別人也不想讓自己太消沉,因此,會傾向於關注晚年生活中更令人愉快的那一面,比如聊聊年輕人,發現新的興趣愛好等。”這些持續不斷湧入生命的新愛好並不僅限於她的晚年時光,可以說整個一生,她都在做著各種不同的嘗試。我們今天很流行一句“人生是用來體驗的”,真正能踐行的卻有幾人呢?更何況實在幾十年前那個相對保守的男權社會。

對於死亡,她說:死掉的東西並不是生命的價值所在,但著內藏自我的破舊殘損的皮囊,連同著自我對自我的意識才是。這一切,將於所有人一樣走向虛無。在寫作這本書時,她已經將近九十歲了,如果用人書俱老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我不曉得她是不是也在思考:奪去生命的致命一擊,完全比不上生前忍受的痛苦可怕而難受。但,同樣作為無宗教信仰的人,對於死亡沒有過多的幻想,彷彿就是在等一輛車,吃一餐飯一樣平常。這樣想來,死亡也變得和旁觀者毫無關係。

坦白來說,剛打開這本書時我用了很長時間,因為我不相信竟有人真的如此“驚世駭俗”的踐行著這樣的人生。我用了很久說服自己,這是一本自傳體回憶錄。於是,從導言到譯後記,我逐字逐句的閱讀著。儘管有些情節相互交叉,儘管有些人物反復出現,但直到看完後依然不能完全信服。或許,有些事情一定要自己經歷過才能相信吧。只是,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她那樣的勇氣走下去。

或許,正如她書中所言:人回頭看自己的一生,都会看到星星點點的後悔。畢竟,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懶惰,被人忽略的地方,曾有的疏忽之處……一個人處於無數原因,可能連自己的理想也未必能實現。既然世上沒有後悔藥吃,還不如趁早忘記。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