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身边总会出现烂人烂事恰恰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能量层级比较高。”我觉得理解这句话不应该只看字面意思,而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含义。比如:1、敏感的识别出烂人烂事,从而远离。2、如果对方是认识很久的朋友,为什么之前没有察觉到。3、“总”这个字很有意思,人生中有些课题修炼不过去就会反复经历。4、何为烂人烂事?是表面上的品行不端,还是暗地里的心怀鬼胎?从而认识到人类的复杂多面性。5、这些人的出现就一定是坏事吗?有没有好的一面,比如警醒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从而有意识的改正呢?6、任何看似消极的事件背后都蕴藏着正向潜能。

基于以上几点不全面的思考,我个人觉得在接下来的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面对新认识的人时,不妨多一些冷静的思考。比如,对方热情好客的背后是性格使然,还是看到了价值互换?比如,当遭遇不礼貌的对待时,是因为自己不能给对方带来利益,还是自己身上有着“好欺负”的气息?

当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因为相互不了解所以彼此之间会表现的很客气。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才渐渐展现出本性。当我们察觉到被触及底线的时候,其实对方从很早便开始了服从性测试。可能这就是老辈人说的:日久见人心。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时间给予彼此相互试探的机会。故此,我个人非常相信第六感。因而得出来个结论:理性的判断源于经验和认知;感性的判断源于上天对人类与生俱来的保护机制。

不晓得是不是受到一些社会新闻的影响,我开始犹豫“人之初性本善”是否正确。毕竟,基因的力量太强大了,尤其当人类在面对危险或诱惑时的本能反应。然而,我又不想把人类想的太坏,因为那样会让自己的生活长久陷入恐慌与焦虑中。这样看来,“灰色地带”其实就是心理弹性。

为什么说身边存在NPD呢?因为NPD的生存方式就是在寻觅和吸食各种“血包”,换句话说,如果自己身上没有某些价值,那也成为不了NPD的血包。这些价值可能是身材、容貌、经济、权力、情绪……我们换个角度去看,这些定义每一个拎出来都不能称之为缺点。即便是懦弱好欺负也会被冠以“乖巧懂事”的名号。而这并不意味着若想不受欺负,就要变得强势不好惹。虽然很多时候,这样做的确有效。

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当我察觉到危险时通常会选择不动声色的远离。这从另一个方面也提醒了自己,切记“交浅言深”!不暴露太多个人信息,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而对于熟悉且躲不开的人,那就刻意让自己看起来“没什么价值”。但我深知,躲并不是最优选择。并且后遗症是,会产生自我怀疑,从而提高不配得感。好复杂,好麻烦,最近在尝试着采用另一种方法:敢于和任何人翻脸。

如果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虽然我从不认为倾诉脆弱是件很可耻的事,但当身处人群中感觉到孤单的我们找别人倾诉时,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软肋交给对方。这样说来有些悲凉,但当我们相信“人心比万物都诡诈”之后,只维持表面上的礼貌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记得之前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时,有个很深的体会便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当下任何的开心、愤怒,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可能源于现实环境,也可能是激发了某些潜在记忆。而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同一类人吸引。换句话说,这也是NPD精准拿捏的点。

有些时候,我们会祈祷看过某本书就能瞬间开悟,幻想某个人能带自己走出低谷。而这些存在的外在力量,不也正是将自己从一个囚笼转移到另一个深渊的过程吗?这样说似乎有些悲观。但我们有时候又不得不借用这些书、这些人的力量让自己获得短暂的喘息。冥想、打坐、宗教信仰,异曲同工。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更意识到关注个人感受的重要性。这与自私毫无关系!或者说,习惯性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敢于自私才是拿回自己人生掌控权的第一步。听到过一句很有力量的话:爱自己才能破全局。

小时候,父母总是教育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却很少问我们想要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在我们没有能力独立之前的确适度需要这些,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是对父母的服从,时间久了便成了习惯。而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叛逆期”的存在。被父母们如临大敌的“叛逆期”真的就不好吗?或许他们更恐惧的是对掌控欲的丢失,为了继续满足自己的掌控欲,很多父母开始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去打压、控制孩子。而作为孩子,“叛逆期”是成长的开始。所以,“叛逆期”从来都不是某个特定的年龄段,而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觉醒。

同理,当我们意识到对方是NPD的时候,也是自我成长的觉醒。这样来看,NPD的出现也并不是完全的坏事。

岔开一个话题。我们总说要坚强,要勇敢,要不屈不挠。我个人认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是发生皆利于我的前提条件是,确保自身安全。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些NPD其实是我们自己喂养出来的。就是因为之前的无数次妥协与忍让,才让他们更加变本加厉。比如,我最近删除了某人。其实从认识之处,我就能感觉到和对方不是一路人,但因为有一些工作上的往来也就没说什么。但随着往来的深入,我发现对方令我最初感觉到不舒服的那些点会蔓延到工作的很多方面。我以为自己的委婉提出是在提醒对方,事实上对方却认为我的提醒是对她的羡慕,于是更加耍起脾气来。好吧,既然赚不到钱,也不能提供情绪价值,更不能帮助我成长,且三观不合,即便是再有潜在发展空间,还是止步于此吧。更何况,那将来的事谁说得准呢?

反思一个点:应该更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

我承认,经历一些事情后的确会下意识的把人往坏了方面想,但悲观的现实主义不更安全吗?毕竟:人心比万物都诡诈。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