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本来一大早规划好了一整天的日程安排,看起来也都是满满的自律上进,但随着夜幕降临却发现一整天什么都没干且累得不行。于是在懊恼中沉沉睡去。然而,这样的睡眠质量也差强人意。

或者换一种说法,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些经历:小時候好不容易得到的一件玩具不捨得玩,偷偷藏起來,後來等想起來的時候玩具已經壞掉了又或者失去了想玩的興趣。長大後攢了好久的零花錢買了一件喜歡的衣服,不捨得穿,總覺得等有了重要場合再穿,後來等真到了重要場合又發現衣服穿不進去或是不流行了。同理,捨不得吃的美食、總想等有時間再去的旅行……這些情況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場合。漸漸得,珍惜當下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那么,延遲滿足的喜悅還是喜悅嗎?

如果把關注點聚焦在當下手頭正在進行的事情上呢?比如泡了壺茶本想靜靜的看完一本書;比如期待已久的約會;比如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工作機會……因為太在意,所以總怕搞砸,進而希望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來緩衝自己緊張的情緒,結果卻往往本末倒置。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越不在意結果,往往越能事半功倍。這或許是“無心生大用”也可能是“祛魅”。

“祛魅”這個詞最近出現的頻率很高,就是消除對一切事物的濾鏡,比如美好的期待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換句話說就是一切人、事、物,包括自己身上的標籤。比如學歷、閱歷、金錢、權力、地位、容貌、家世……只有這樣才不會過於理想主義,才會看淡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定義對方為“魅”的時候,自己處於什麼位置?答案無疑是“下位者”,因為對方存在的任何標籤,在我們看來都是閃閃發光的優點。

舉個例子,想看某部電影,因為聽說這部電影剛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那我們在觀看之前從心裡就對這部影片有了崇敬之感,希望看完可以有所收穫。比如人生感悟、寫作技巧、妙不可言的台詞、演員精湛的演技、品味時尚的穿搭……總之,我們是帶著一種有所求的心理去觀影。這邊不難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處於下位。

日常生活中,我們去參加某個工作的面試,至少也會先旁敲側擊的打聽到公司的福利待遇、老闆的脾氣喜好、公司的發展前景……所以,與其說“魅”是對方營造出來的標籤,不如說自己自己賦予對方的解讀。

所以,“祛魅”到底祛的是什麼?是對方身上的標籤,還是自己給予的解讀呢?換言之,是不是一種“慕強心理”呢?如果真的是,那到反而好辦多了。

回到關注點上,為什麼不敢讓自己專注,因為擔心如果自己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完成後,結果差強人意。還不如說自己沒有拼尽全力的解釋更值得原諒。於是,拖延症也這麼產生了。

如果解讀為自卑心理,那麼這種心理是怎麼產生的呢?小時候父母吹毛求疵的教育?學校老師的區別對待?親戚之間的虛榮攀比?總之,只要自己沒有“拼盡全力”就值得原諒。漸漸的,我們在自己可掌控的生活中也有了得過且過的應對方式。總覺得刷一會兒短視頻不會耽誤太多時間,只要自己接下來的時間全神貫注就一定能補回來。總覺得跟朋友聊一會兒電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畢竟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朋友也曾耐心安慰過自己。總覺得先讓自己放鬆一會兒才更有精力工作……於是,時間就這麼一點點流逝過去。

這樣的情況發生多了,我分析也有一種可能是太過於自信,又或者以為是某次的僥倖會成為常態。而過於自信的另一種解讀是不能清晰認知自己。

比如某個半下午的時候,我本想先看場電影再寫篇日記而後睡前讀一小時紙質書。為了更好的觀影體驗,先給自己點了個外賣,結果是外賣吃完了、電影看完了,人卻困了。本以為看電影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不曾想卻也耗費精力。於是不得不先補個覺,結果一覺醒來天都黑了。於是為了完成每天的功課,匆匆忙忙寫了篇像流水帳一樣的日記。睡前看書更不可能了,捧起書不到五分鐘催眠效果極佳。

第二天回憶起頭一天的荒唐,本想把時間補回來,但又被其他事情岔開了,於是時間再一次被佔用了。睡前覺得好累,但回憶起來卻發現並沒有做什麼該做的事。灌了杯咖啡後咬牙開始夜讀,結果可想而知。

反思,“斷捨離”其實最應該教會我們的不是扔東西,而是聚焦。扔掉生活中的雜物很容易,可是摒棄思想上的糟粕卻很難。很多時候胡思亂想比扔東西難多了!

比如時不時拿起的手機,比如忽然想到曾經得罪過的某位同事,比如跟閨蜜約好的飯局……不禁要問為什麼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會這麼難?原因還是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某段時間在跟某個影視公司合作某個電影的時候,很清楚看完某些紅頭文件就能規避掉哪些風險,於是一字一句的分析文件的字面意思和潛在信息。時間過的很快,卻沒有畏懼感。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如果在規定時間之內完成不了劇本創作就會面臨什麼。

但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這種需要全力以赴的情況並不多,或者說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如果搞砸了還有那些補救措施。往往事情沒開始之前就已經想好了退路,這樣看來,不專注也是情有可原的。尤其是當我們處於“下位者”的時候。

還是以那部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為例,知道自己水平不行能力有限,所以即便是看完了沒什麼提高也沒啥大不了的,畢竟人家是斬獲了奧斯卡獎項的,自己一輩子都企及不了的高度。自己先泄了氣,那就別怪別人會把自己當作“下位者”了。

但,反觀。如果一開始就不把這部影片當作高山仰止般的存在,反而能學到不少東西。所以,為什麼要自卑呢?或許人家只是命好。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優先級,才能更好的活在當下。

總而言之,我個人認為,不敢專注是因為太不把自己的需求當回事!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