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书籍出版的年份,而是关于阅读这本书读者的阅历,尽管觉得用年龄来说不太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比年轮更厚重的词汇,那便暂且用它吧。

有段时间,我用白話文來翻譯《詩經》很是艱難。因為我發現有些字並不是印象裡那般解讀,為此還鬧出了不少烏龍。幸好翻譯版本沒有公之於眾,也免去了自己被譏笑的窘境。

漸漸的,我發現同一篇詩歌的翻譯會隨著年齡又或是心境的差異能翻譯出不同版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出了以故事解讀詩歌的方式。興許也是受了《聖經》以經解經的啟發吧。

後來,我發現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是需要對應更合適的閱歷。比如本以為“低谷期”讀一些人生感悟方面的書籍會讓自己的心緒撥開迷霧,但腦海中另一個聲音在告訴我:感悟往往是跨過低谷後總結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更像是成功人士的回憶錄。或許那些正處於“低谷期”的人的感悟更適合自己,但他們的感悟在哪兒呢?又有幾人記得?在浩如煙海的茫茫塵世間不過是一粒微塵的存在,無人問津。內心不免萌生出幾分惺惺相惜的悲涼。

而且,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有同樣的感覺,每當心情低落時讀這些感悟之書,反而會有種“這苦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的無力感。如果這個時候去讀一些比如人物傳記、歷史政治、經濟生物等,倒是能感覺心裡舒服一些。在這個基礎上,我發現讀實用類書籍效果更好。比如剛讀完的《塔木德》和正在讀的《博弈論》。不知不覺中窗外的黑夜已然變成了白晝。

記得之前有這種感覺還是在大學那會兒讀言情小說時,無數次幻想自己會成為書中的主人公經歷著各種瑪莉蘇的劇情。代入當下的處境,我覺得現在讀《孫子兵法》、《鬼谷子》是不是也幻想著自己會成為縱橫捭闔的謀略家呢?即便是在幻想中的世界裡成為大女主,也是件振奮人心的事。

我想是不是因為比起大風大浪後的感慨人生,我更喜歡經歷過程中的跌宕起伏呢?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的《瓦爾登湖》我大約分了三次才讀完,但每次讀《烏合之眾》幾乎都是一蹴而就。我想必是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吧。用興趣點來形容似乎有些單薄,目標?關注點?標杆?總之,更偏愛一些。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養成個習慣,如果手裡有一點生活費,買生活必需品的時候會抠抠搜搜,買書卻不會。頂多就是覺得正版書貴就買盜版的,只要不影響大部分內容有幾個錯別字沒啥。渾然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出版社的編輯,對錯字、語法深惡痛絕。每次收到新書快遞時的喜悅瞬間擊退這份羞恥感。

有人來我的書房做客,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幾個書櫃。偶爾會被人好奇的問到:這麼多書是不是都看過?我會如實回答:看完的在左手邊,沒看完或者正在看的在右手邊,完全沒看過的在最下面那幾格。記得之前有親友借書,總忘了歸還,我也不好意思催討。後來我發現了一個“不得罪人”的方法,也是幸而買了大量盜版書的緣故,再有人借,我直接送給對方。日後如果對方記得還書,那我會有失而復得的喜悅,如果不記得了我也不心疼。不過還好,我允許登門的親友並不多。不過,這倒也給了我一個篩選親友的方法。

說到篩選,不由得又要提起邊界感的話題,而邊界感與閱歷並無必然聯繫。也並不是讀過多少書便會有必然的增長。正如對書籍的選擇一樣,有些書之所以看不下去是因為以當時的心境無法突破與書中內容共鳴的鴻溝,過些年又或是再多經歷些事便也能看懂了。只不過會有些晚熟的悲涼感。

記得上學那會兒抱著一大摞精裝版的《資治通鑑》很是喜悅了好一陣子,但密密麻麻半文言文半白話文的內容著實沒吸引我太久,以至於跟隨著我流轉了很多地方,最終塵封在書櫃裡好久。直到去年,我在學習冯唐老師講《資治通鑑》的課程時,才再次把這套書翻了出來。雖然課程與書中的章節並不是一一對應,但也艱難的啃了不少。

是不是真的“書到用時方恨少”我不能完全體會,但隨著命運的指引去讀書倒是個不錯的選擇。該什麼階段就讀什麼階段的書,倒不是臨時抱佛腳的僥倖,只是覺得緣分吧。如果時機不對,讀了心生厭惡,反而容易束之高閣。

這種感覺很像是蜘蛛結網,有些洞看起來空在那裡,但總有彌補的那天,時間久了網便越來越稠密。

不過,當紙質書和電子書相博弈的時候,雖然喜歡電子書的便捷,但總覺得缺少紙質書的厚重讀起來變了味道。每次搬家,書籍差不多就要佔據行李的大半,後來索性不買了,也興得圖書館的借閱比較方便。

在我印象裡,有一種書截止到現在為之依然看不懂,那就是武俠小說。上學那會兒看不懂,以為是女生不習慣看武俠於是轉而讀了大量風花雪月。工作後看不懂,以為過了年齡段,不讀也罷,於是更熱衷於歷史人物。漸漸得,看不懂就看不懂吧,連帶著武俠影視劇也覺得索然無味。幸虧考試的題目中從來沒有出現過與武俠小說相關的橋段,那還不死定了?

下一步應該讀什麼書呢?曾聽人說,當書籍被買來的那一刻,它的使命便已經完成了。因為在購買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放鬆的愉悅感。如果這樣的話,屯書與買衣服、包包、首飾有啥區別?不過是為自己裝點門面的擺設罷了。那於我而言,書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當目光從手機短視頻轉移到紙質書的時候;當下筆時能忽然想到某些橋段又或是引經據典;當在喧鬧中尋求到片刻的棲息地;當它成為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我想這就是書籍於我而言存在的意義吧。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