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做了自由職業,越發覺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一種束縛,雖然規律的生活有利於身體健康,但最初的規律是怎麼流傳起來的呢?如果追溯到農耕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的確很適合作物生長,應該也適合人類吧,畢竟人得圍著莊稼轉。

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情緒控制,越來越多的概念層出不窮,且不說其背後的科學依據,單憑著人類喜歡“隨大流”的習性就已經無需太多背書了。似乎隨著生活節奏的提速,也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曾有人問到,老一輩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為什麼沒那麼多心理問題?是啊,如果老一輩沒心理問題為什麼會虐待小一輩呢?或許在那個村村都有瘋子的時代,人們更多關注的僅僅是溫飽。

父母在等著孩子感恩,孩子在等著父母道歉。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去踏入婚姻的圍城,其女性居多。因為絕大多數男性在婚姻裡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們更需要婚姻。而女性呢?在不需要依靠男人生活的年代,為什麼要給自己找個累贅?圍城外的女人以為找個男人是避風港,殊不知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皆因對方而來。似乎有點絕對,但不接受反駁。

很想不明白一個問題,很多升級為婆婆的女性明明自己是婚姻中的受害者,為什麼在媳婦進門後眨眼間就能變成施暴者呢?這與經濟地位、學識權力等並沒有必然聯繫,更是一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利己主義思維。

拋開家庭不說,職場中,社交中,對女性的要求也越發苛刻起來,很多公眾號都在營銷“情緒穩定”才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諸如此類概念。當只看到字面意思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好脾氣,不發火是情緒穩定,又或者認為做人得表示體面才是情緒穩定。但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情緒穩定?又或者說要求對方情緒穩定的人,自己難道不是在PUA嗎?其真正目的是什么?

過了些年,各種公眾號、短視頻媒體上又在宣傳:真正的情緒穩定不是不發火,而是要懂得如何有質量的發火。這樣的文章看多了反而忘記了順應天性本就是情緒穩定的表現。

拋開人類身上的動物屬性不談,八面玲瓏真的就是高情商嗎?理工科的學生一定在職場吃不开嗎?太多一葉遮目的概念弄得人反而不知道該怎麼活了。站在這些文章作者的角度,自己的文筆絕不會比認知更精彩。站在讀者的角度,到底該聽說的?站在資方的角度,怎麼博眼球賺流量更有效變現才更重要,至於文章內容,什麼流行什麼呗。如果風向許久不動,那就加把火。

於是,同質化文章越來越多,高質量文章越來越少。與其這樣不如去翻閱古籍更可靠一些。但對於古籍的解讀不也得建立在自己的認知上嗎?

似乎是扯遠了,但這樣的文章看多了著實不能讓自己“情緒穩定”。但一時又找不到更睿智的方法,索性順應天性吧。夜不能寐的時候不禁在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情緒穩定”又或者說做人需要“情緒穩定”嗎?作為普通人,大家智商都差不多,控制情緒的能力倒是可以鍛煉。如果在不對的人面前,過分的保持情緒穩定也可能會被隨意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可遇事沾火就著又很容易陷入別人挖的坑,其間分寸著實難以拿捏。

不過有個方法倒是可以作為參考,那就是遠離讓自己情緒不穩定的人和事,或者離開錯誤的環境。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升高一個層面去看待,或許曾經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那怎麼判斷什麼是錯誤的環境呢?有一個簡單的小技巧:能引起自己情緒內耗的環境都不是好環境,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得到滋養的環境都是好環境。對人對事亦是如此。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去思考,人生似乎沒那麼多絕境。感覺走投無路的時候或許正是轉運的開始,上天絕不對我們超越我們承受範圍之外的苦難。

去經歷,去感受,去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去讓自己變得更有韌性。在陷入情緒內耗的時候,學會轉念,以一種凡是發生皆利與我的心態去度過餘生。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