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嘗試寫最近思考的一個點,凡事不要做得太滿,要留有餘地。這個餘地就是不照我們的水平和想法,而是給其一個提升的空間和機會,萬一超出自己的預期呢?!萬一有意外的驚喜呢?!萬一一不小心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條幽徑呢?!

比如養生這件事,我可謂是養生達人,二十多歲起就已經開始有了養生的意識,很少熬夜,也一直注重飲食健康,但直到上個月我去看過中醫,知道自己還是氣血不足後,我對自己一直以來的養生觀念有了思考。

雖然我崇尚大道至簡,但在養生方面無疑還是複雜多變了些,會接觸不同的資訊,同時還願意親身實踐。但經歷過這一次的中醫調理,我發現我之所以會嘗試不同的方式去養生,還是沒有抓住最關鍵的一點,養生的本質在於什麼?

養生的本質,在於養心,而養心的功效是增進對生命的理解。人生這一輩子所有的路,最終都是依靠自己的心念所做的選擇而一步步得來的。當這個選擇脫離了對自我和環境的覺察,那麼不一定會獲得相應的回報。只有當我們帶著一份覺察,升起內心的智慧去看待一切,才能真正把自己從無明的狀態中拯救出來。

相信很多抽煙的朋友就是這樣,明知道抽煙有害,但只要環境觸發了所謂的“癮”,手就不由自主拿起一根煙點上,或許有養生需求還會糾結一下,但時間長了、次數多了、抽完爽了,再到後面就連這個糾結也拋諸腦後了。這是什麼問題?本質還是心——思維意識的中心沒有真正理解什麼叫抽煙有害。

這種對自我和環境的覺察,正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它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身體的健康,更要關注心靈的健康。在養生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過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和方法,而忽視了內在的平衡和和諧;同時也將眼目盯在方法上,忽略了自身的需求和感受。

我覺得還有一件事也可以用來進行類比。現在很流行喝茶,當然還有咖啡,但它們雖然各自都有優點,但也不容忽視,過量是會導致副作用的,但為何愛茶或咖啡的人可以整天一直喝茶或咖啡呢?要把愛好搞成這麼“滿”的狀態呢?

養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要求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反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統一。這種和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和體驗。

我作為有著很多年咖啡愛好人士,也曾一天要消耗近40克咖啡豆用來給自己製作手沖咖啡,直到後來知道過量的咖啡會導致睡眠障礙,我才開始減量,而直到上個月開始喝中藥,不能喝每日一杯的咖啡了,我也就抱著調理優先的態度,把咖啡停了停,喝完中藥療程後,我恢復了喝咖啡,但會嚴格控制在上午喝,如果過了點也就算了,一算這三天因為過了上午才想起當天沒喝咖啡,最終就沒喝了,因為我不希望它來影響我的睡眠,我選擇用比較適合秋天的收斂陰氣的烏梅飲來替代它。

是的,相對於那些我們慣用的取悅自己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來放鬆身心,通過閱讀、旅行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與家人、朋友的交流來增進彼此的理解和支持。這些都是養生的一部分,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生活,理解世界,進而理解生命。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養生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它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都是養生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在養生的同時,也要關注環境的保護,社會的和諧,這也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當然這可能談得大了點,但我們可以從小處入手,比如在我們家裡,和自己的同事或朋友,一同營造關注健康,從自身做起的環境,每個人都先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並行動起來,再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最後,養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對健康的理解也在不斷地深化。因此,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的知識,新的觀念,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養生之道。關鍵是我們要覺察自身,來打造專屬自己的健康寶典。不要否定他人的方法和經驗,因為我們只能做管理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

總之,養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智慧去實踐。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養生的內涵,才能真正享受到養生帶來的快樂和健康。

關於不要太滿,也意味著看而不盯,放鬆心情,才能貫徹始終,不僅養生如此,對一個知道在世修行的人來說,在其他的一切事上,都要秉持這樣一種態度。

不要太滿,留有餘地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創造一種平衡的狀態。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平衡都是至關重要的,它涉及到我們的身體、心理、情感以及社會關係等多個層面。如身心健康的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短期目標與長期願景的平衡、能力與挑戰的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變化與穩定的平衡、獨處社交的平衡……。

通過在這些不同的領域留有餘地,我們不僅能夠創造一種更加平衡和諧的生活狀態,還能夠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增強我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這種平衡的狀態有助於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保持冷靜和清晰的頭腦,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