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醫院改建,重建了門診部、護士樓、醫師住宅樓,1924年1月新樓落成。為表彰馬根濟大夫做出的貢獻,新院更名為“馬大夫紀念醫院”。18日,舉行開幕禮,英國駐華公使馬克雷、直隸省省長王承斌以及各國駐津領事、中外紳商等百餘人出席。一家電影公司特對開幕盛況予以拍照,國內許多報刊也競相予以報導。2003年,在天津市口腔醫院發現清光緒六年(1880)興建的馬大夫醫院建院紀念碑,碑首雕有雲紋,篆文為“博施濟眾”。

馬大夫的後繼人

馬大夫的後繼人是林聯輝是馬根濟的得意門生。

林聯輝(1862—1901),字麗堂,廣東南海人。

這要從廣東人容閎說起。容閎作為第一個留學美國的學生,從耶魯大學學成回國之後,積極參與曾國藩主導的洋務運動,並反復遊說曾國藩向朝廷上奏,派遣幼童去美國留學。

曾國藩幾經考量,1871年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一心謀維新變法的光緒帝批准了此奏折,大清政府商定自1872年始,每年送30名十餘歲幼童赴美國,進行為期十五年的留學,意在學習洋人的先進科學文化,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林聯輝的少年時代,正值容閎在招募去美國留學的幼童。

1875年10月,年僅十三歲的林聯輝,他搭上了這班車。作為第四批留美幼童,在邝其照帶領下,與弟弟林聯盛一同赴美留學。入讀麻省安都華市的菲立斯中學,在朴特爾小姐(Miss-J.-C.-Porter)家中寄宿。朴特爾小姐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兄弟兩人日常生活多受基督教熏陶。

留美學童,在思想上慢慢接受了西洋文化,剪去長辮,換掉長袍馬褂,出入於舞會等西方社交場所,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之中,不少學生逐漸開始讀聖經、做禮拜,信奉基督教。1881年由於保守頑固勢力的堅決反對,光緒只得下詔,令全體學童迅即回國。林聯盛被安排到了天津電報局,林聯輝則到天津進入醫學館學習西醫。

作為馬根濟的得意弟子,1885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並留醫學館工作,李鴻章上奏朝廷,准“林聯輝並請六品銜”。1888年,馬根濟去世後,林聯輝成為醫學館最高職位的醫官。1893年北洋醫學堂初建,林聯輝出任督辦(校長)。1894年6月26日,北洋醫學堂正式設立。林聯輝組織制定了《北洋西醫學堂學規》,詳細規定了學生的選拔、學習功課、考試制度等內容。至此,中國近代第一所醫學高等學府成立。北洋醫學堂在中國首開人體解剖實驗課,此舉在當時曾引起巨大轟動。

1895年3月,作為談判代表團成員之一,隨李鴻章赴日本馬關談判。李鴻章在馬關遭受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暗殺,子彈擊中左顴骨,深入左眼下方。林聯輝第一時間對李鴻章進行了救治,使之性命保全,轉危為安。

1900年7月,八國聯軍入侵,天津隨之陷落。林聯輝率領醫學館教員學生固守不去,救治中外軍民。後不幸感染病毒,1901年去世,終年40歲。

馬根濟與林聯輝,師生二人,可謂治病救人,忠於職守,前仆後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一職,1902年,袁世凱重新恢復北洋醫學堂,更其名為北洋海軍醫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帝國被推翻。民國元年(1912年)10月,教育部頒布《專門學校令》整肅規範高等教育,北洋海軍醫學堂於1913年更名為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後為河北醫學院、河北新醫大學,現為河北醫科大學。

2024年9月12日星期四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