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中,老年人常被貼上“慈祥”“樸素”的標籤,彷彿“美”與“精緻”是年輕人的專屬。然而,越來越多的高齡者用行動證明:注重外在形象並非膚淺,而是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往往與健康長壽密不可分。
嚴幼韻,這位活到112歲的傳奇女性,一生跨越民國戰亂、外交風雲與家庭變故,卻始終以優雅姿態示人。即便在百歲高齡,她仍堅持每日化妝、穿旗袍、噴香水,甚至穿著帶跟的拖鞋,因為“光腳走路會仰過去”。她坦言:“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肥肉和甜點讓我快樂。”這種對美的執著與對生活的豁達,成為她長壽的秘訣之一。她強調:“不糾結往事,永遠向前看”。
嚴幼韻的經歷揭示了外在形象對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在馬尼拉淪陷期間,丈夫遇害、生活困頓,她仍帶領其他外交官家屬種菜養豬,用鋼琴聲撫慰眾人,並堅持整理儀容。這種“儀式感”不僅維繫了尊嚴,更成為支撐她渡過難關的精神力量。
湖南長沙的盧雲橋老人則以另一種方式詮釋了精緻生活的意義。96歲的他每日西裝革履,搭配禮帽與白手套,衣櫥中掛滿精心搭配的服裝。他認為,注重形象是“對生活的熱愛”,而他的長壽秘訣正是這種“不因年齡妥協”的態度。盧雲橋還通過創作打油詩活躍於社區,將打扮與社交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研究發現,社交活躍的老年人死亡率更低。注重打扮不僅是自我取悅,更是融入社會的“通行證”。
嚴幼韻晚年將家變為社交中心,頻繁舉辦聚會,甚至與醫生跳舞慶祝術後康復。她認為,與人交往的愉悅感勝過任何保健品。在聯合國擔任禮賓官期間,她以旗袍展現東方美,通過禮儀工作積累廣泛人脈,這種社交參與感持續滋養著她的生命力。
四川眉山的老年大學開設服飾禮儀、瑜伽等課程,71歲的趙伯倫在聲樂班擔任班長,汪永梅通過學習旗袍禮儀帶動同齡人追求優雅生活。此類課程不僅提升外在形象,更通過集體活動減少孤獨感,印證了“老有所樂”與健康的關聯。
嚴幼韻的“不鍛鍊、不忌口”看似與傳統養生背道而馳,但她的核心在於“心態”。結腸癌手術後,她五天後出院,並在生日宴上與醫生共舞;車禍磕掉牙齒,她笑稱“已足夠幸運”。這種將逆境轉化為幽默的能力,降低了壓力激素對身體的損害。
盧雲橋通過創作打油詩傳遞樂觀。他將二十四節氣編成順口溜,在社區樓道張貼更新,既鍛鍊腦力又收穫認同感。這種持續學習與創作的熱情,延緩了認知衰退。
近年來,“銀髮經濟”的崛起反映了老年人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上海、成都等地湧現出老年模特隊、時尚俱樂部,參與者通過穿搭課程重拾自信。科學研究亦佐證,注重外表的老年人更易保持運動習慣與社交頻率,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嚴幼韻與盧雲橋的故事並非個例。日本百歲攝影師笹本恆子98歲出版寫真集,法國超模卡門·戴爾·奧利菲斯90歲仍活躍於T台。她們的共同點是:將打扮視為生活儀式,而非負擔。
“精緻”絕非年輕人的特權,而是貫穿生命始終的態度。嚴幼韻的旗袍、盧雲橋的領帶、眉山老人的旗袍課,無不證明:當一個人拒絕被年齡定義,始終保持對美的追求與對生活的掌控感時,健康與長壽便成為自然的饋贈。正如嚴幼韻所言:“每一天都是好日子”——而這份“好日子”,往往始於晨起時對鏡梳妝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