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他在皇祐二年(1050年)浙西大饥荒中,以“荒年三策”化解危机的实践,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为根本的理念,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將范仲淹的憂樂精神與當前提振內需、擴大消費的戰略相結合,成為值得深思的時代命題。2025年江蘇“蘇超聯賽”的火爆,正是這一理念的現代化演繹,為新時代提振內需提供了鮮活樣本。
一、范仲淹的“荒年三策”:以經濟槓桿破解民生難題
范仲淹的赈災策略之所以被後世稱為“荒年三策”,關鍵在於他突破了傳統“發糧濟困”的思維定式,通過激活市場、創造就業、刺激消費的系統性手段,實現了災民自救與社會復甦的雙重目標。
1. 以工代赈:用勞動力創造價值
在浙西大饑荒中,范仲淹發現災民最大的困境並非糧食短缺,而是“無事可做”導致的貧困。他提出“大興土木”政策,通過修繕寺廟、翻修倉庫、修建公共設施等方式,雇用上千名災民。這一舉措既解決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又通過勞動報酬為災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例如,他召集杭州及周邊寺廟的住持,建議他們趁人工低廉的時機大興土木,既修復了寺廟,又為災民提供了就業機會。這種“以工代赈”的模式,本質上是通過公共工程將政府資源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避免了單純救濟可能導致的依賴性問題。
2. 刺激消費:用節慶經濟激活市場
在饑荒時期組織龍舟賽、佛事活動等看似“不合時宜”的節慶活動,是范仲淹赈災策略的另一創新。他深知,災民的困境不僅在於物質匱乏,更在於心理壓抑和社會失序。通過節慶活動,他巧妙地將消費行為轉化為經濟復甦的引擎。例如,龍舟賽吸引了大量遊客和商販,帶動了餐飲、交通、商品銷售等行業的繁榮。災民通過參與節慶活動獲得臨時收入,而商業活動的恢復又進一步創造了就業機會。這種“刺激消費”的邏輯,與現代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不謀而合:每一份消費投入都會引發鏈條式的經濟活動,從而放大整體效益。
3. 市場調控:用價格機制平衡供需
范仲淹在浙西饑荒中還展現了對市場規律的深刻理解。當江浙米價因災荒上漲至120文/斗時,他並未強行平抑糧價,而是下令官倉以150文/斗收購糧食,並公開宣稱“米價要再漲一漲”。這一舉動吸引了外地糧商大量運糧入吳,迅速緩解了糧食短缺問題。待糧商湧入後,他再突然開倉放糧,將米價壓低至80文/斗,既保障了災民的糧食供應,又避免了糧商囤積居奇。這種“先漲後跌”的調控策略,本質上是通過價格信號引導市場行為,體現了對供需關係的精準把握。
二、“蘇超聯賽”的火爆:以文體旅融合激活內需新動能
2025年江蘇“蘇超聯賽”的爆火,不僅是體育賽事的勝利,更是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這場由江蘇13個地級市各派一隊參賽的足球聯賽,通過“全民參與、城市競爭、文化賦能”的模式,成功帶動了文旅消費、城鄉共興和區域協同發展,為提振內需提供了新思路。
1. 以賽事引流:激活消費潛力
“蘇超聯賽”通過“低門檻、高參與”的設計,精準觸達了群眾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例如:
票價親民:9.9元“門票+特產”套餐、1分錢門票等創新模式,直接降低消費門檻,吸引超18萬觀眾湧入主場城市,帶動餐飲、住宿等消費鏈式增長。
流量轉化為消費:賽事期間,江蘇旅遊訂單總量同比增長近一成,機票、酒店、景區門票分別增長9%、10%和19%。徐州主場城市酒店訂單量激增99%,鹽城“觀鳥+觀賽”套餐預訂量超2萬單,證明賽事流量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增量。
2. 以文化賦能:突破傳統體育邊界
范仲淹的赈災策略強調“激活市場活力”,而“蘇超聯賽”則通過文化賦能,將體育賽事升華為城市文化展銷會:
地域特色與賽事結合:揚州中場“非遺剪紙”展示、無錫“二泉映月”燈光秀、南通藍印花布裝點觀眾席等創意,將足球賽場轉化為城市文化IP的沉浸式體驗空間。網友調侃“蘇超球員人均斜槓青年,踢球只是副業,宣傳家鄉才是主業”,正是對這種文化融合的高度認可。
方言梗與城市競爭:南京與南通的“南哥之爭”、徐州與宿遷的“楚漢德比”等網絡熱梗,不僅提升了賽事娛樂性,更通過“散裝江蘇”的段子,讓外界立體認知江蘇13市的文化差異與獨特魅力。這種文化輸出,既增強了市民的歸屬感,也吸引了外地遊客“為文化而來”。
3. 以系統思維:構建經濟循環
范仲淹的“荒年三策”強調系統性治理,“蘇超聯賽”則通過“賽事引流—文化展示—消費轉化”的閉環模式,實現經濟價值最大化:
- 以工代赈式的就業創造:賽事組織帶動了臨時工、志願者、安保等崗位需求,緩解了部分就業壓力;同時,文旅產業鏈的延伸(如酒店、餐飲、交通)創造了更多間接就業機會。
- 市場調控的精準施策:通過“低價門票+高附加值消費”策略,既保障了公平性(避免票價過高擠壓消費能力),又通過附加服務(如特產銷售、景區聯票)提升了消費層級,形成“低門檻引流—高附加值變現”的良性循環。
三、從歷史經驗到當代實踐:提振內需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范仲淹的“荒年三策”與“蘇超聯賽”的實踐,共同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提振內需的關鍵邏輯:以人民為中心、以系統性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以共享成果推動共同富裕。
1. 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观:从“忧民”到“为民”
范仲淹的赈灾策略始终以灾民为核心,通过创造就业、保障收入、恢复信心的多重手段,实现“解民之忧”。这一理念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高度契合。“苏超联赛”通过普惠性消费措施(如低价门票、景区优惠)和区域协同发展(如“散装江苏”的城市共荣),让不同群体、不同城市共享发展红利。例如,连云港“海鲜美食节”、盐城“观鸟+观赛”套餐,带动了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缩小了城乡消费差距。
2. 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理智慧:从“忧患意识”到“风险防控”
范仲淹在浙西赈灾中展现出的忧患意识,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命题高度契合。“苏超联赛”在火爆背后,也面临食品安全、价格监管等风险。赛事主办方通过严格规范促销活动、保障商品质量、强化服务监管,体现了“发展不忘风险防控”的治理智慧。例如,美团闪购推出“苏超喝酒神券”,既刺激消费,又通过本地实体店发货确保供应链稳定。
3. 系统化思维的传承:从“荒年三策”到“双循环”战略
范仲淹的“荒年三策”之所以成功,在于其系统性思维:通过就业、消费、市场的协同作用,实现灾后重建与经济复苏的良性循环。这一思维模式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双循环”战略高度契合。“苏超联赛”通过“体育+文旅”模式,串联区域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拓,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实践样本。
四、范仲淹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共鸣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不仅是个人情怀的表达,更是一种治理哲学的体现。这种哲学在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中,可以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理智慧。
1. 从历史智慧到未来行动
“苏超联赛”的成功,证明了范仲淹精神的现代生命力。它启示我们:当发展以“忧民之忧”为起点,以“乐民之乐”为归宿,就能激发出最澎湃的内需动能。未来,这种精神将继续指引我们在文体旅融合、城乡共兴、绿色转型等多领域开拓创新,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新时代篇章。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 前瞻性布局:范仲淹的赈灾策略强调“未雨绸缪”,“苏超联赛”则通过长期布局(如江苏足球青训体系、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赛事爆发式增长奠定基础。
- 系统性思维:范仲淹通过就业、消费、市场的协同作用化解灾情,“苏超联赛”则通过“赛事引流—文化展示—消费转化”的闭环设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 共享成果: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在“苏超联赛”中转化为“惠民政策”与“城市共荣”。通过普惠性消费措施与区域协同发展,赛事让不同群体、不同城市共享发展红利,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江苏方案”。
结语:以“忧乐精神”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道德标杆,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启示。“苏超联赛”的火爆,证明了这一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通过前瞻性布局、系统性思维和民生导向的实践,以“忧患意识”破解发展难题,以“共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唯有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融入实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洪流中,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