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人民网刊發評論《禁止違規吃喝,不是吃喝都違規》,對當前各地在落實“禁止違規吃喝”政策過程中出現的偏差現象進行了深刻剖析。文章指出,“紅線”與“綠燈”必須明確區分,既要嚴查公款奢靡、利益勾兌等腐敗行為,也要保障正常的餐飲消費需求,避免因“一刀切”執行導致民生受損和經濟活力下降。

這一評論不僅回應了公眾關切,也為政策執行提供了清晰方向。本文將從政策初衷、現實偏差、典型案例、治理建議等方面展開分析,探討如何在遏制腐敗的同時,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與市場活力。

一、政策初衷:打擊腐敗,而非限制正常生活

近年來,黨中央持續深化全面從嚴治黨,堅決反對“四風”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其中,“違規吃喝”作為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重要表現形式,成為重點整治對象。

所謂“違規吃喝”,通常指以下幾類行為:

  • 使用公款支付私人宴請或超標準接待;
  • 利用職務便利接受企業或個人宴請,進行利益輸送;
  • 虛開發票、套取資金用於不正當消費;
  • 在重要節點(如節假日)組織大規模聚餐,違反廉潔紀律。

這些行為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更嚴重破壞政治生態,損害政府形象。因此,中央多次強調要“嚴查違規吃喝”,並將其納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內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目標始終是打擊腐敗行為,而非限制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需求。吃飯喝酒本身並非錯誤,關鍵在於誰買單、為何買單、是否合規。如果因為擔心被問責而“矯枉過正”,甚至將一切吃喝活動視為違紀違法,那就偏離了政策本意。

二、現實偏差:“一刀切”執行帶來負面影響

儘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精準施策、分類管理,但在一些地方的實際操作中,仍出現了“一刀切”的傾向。例如:

  • 某地社區幹部出台規定,連居民自費AA制聚餐也予以禁止;
  • 部分機關單位取消所有公務接待,連必要的招商引資接待也被叫停;
  • 個別城市的小餐館因顧客減少、政策收緊而面臨倒閉風險。

這些做法看似“從嚴從緊”,實則缺乏政策理解與執行智慧,造成了多重負面影響:

1. 打擊群眾正常生活熱情

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朋好友聚會、節日團圓飯、街邊小酌談心,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交流方式。若將這些正常社交活動也視為“高危行為”,不僅影響民眾情緒,也可能引發對政策的誤解和抵觸。

2. 損害市場經濟活力

餐飲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尤其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更是支撐家庭生計的重要產業。如果因政策執行偏差而導致餐飲消費大幅下滑,將直接影響相關行業的發展,甚至引發連鎖反應。

3. 增加基層治理難度

過度嚴格的執行措施容易引發群眾不滿,進而增加基層社會治理壓力。比如,某地曾因禁止社區居民自費聚餐而遭到輿論批評,最終不得不撤銷相關通知。這種“朝令夕改”的做法不僅浪費行政資源,也損害政府公信力。

三、案例分析:政策執行中的偏差與反思

案例一:社區幹部禁止居民AA制聚餐引爭議

據報導,某地社區為響應“禁止違規吃喝”號召,出台了“嚴禁任何形式的集體聚餐”政策,包括居民自費組織的AA制聚餐。該政策引發廣泛質疑,有居民表示:“我們自己掏錢吃飯,怎麼就成了違規?”最終,在輿論壓力下,當地有關部門承認政策制定存在偏差,並作出調整。

這一事件反映出部分地區在政策執行中存在“簡單化”“擴大化”傾向,未能準確把握“違規吃喝”與“正常生活”的界限。

案例二:大連部分小餐飲店經營困難

另一則新聞顯示,大連市部分小型餐飲門店因近期政策收緊,客源驟減,面臨倒閉風險。經營者反映,許多公務員、國企員工不再光顧餐館,甚至普通市民也因擔心“誤踩紅線”而減少外出就餐。

這說明,政策的“寒蟬效應”已蔓延至普通消費者層面,影響了整個市場的信心和活力。

四、政策建議:精準界定邊界,強化技術監督,鼓勵理性消費

要實現“既刹住歪風,又不傷及民生”的目標,需要從制度設計、執行方式、監督機制等多個方面入手,推動政策落地更加科學合理。

1. 明確“正面清單”與“負面清單”

政策應通過“正面清單”列出允許的正常餐飲行為,如:

  • 自費親友聚餐;
  • 合規商務接待;
  • 社區組織的文化節慶活動;
  • 公務人員非公務性質的外出就餐等。

同時,通過“負面清單”明確禁止的行為,如:

  • 使用公款報銷私人消費;
  • 接受服務對象宴請;
  • 利用發票套現、虛假報銷;
  • 超標準接待、頻繁宴請等。

這種“清單式管理”有助於基層幹部和社會公眾形成統一認知,避免因理解偏差導致執行失誤。

2. 推廣“公務餐大數據”與“風險指徵清單”

隨著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可以通過大數據手段加強對公務用餐的監管。例如:

  • 建立“公務餐電子台賬”,實時記錄各單位接待費用、頻次、地點等信息;
  • 利用AI算法識別異常消費模式,如短時間內高頻次、大額消費;
  • 推出“風險指徵清單”,對可能存在違規行為的單位或個人進行預警。

這些技術手段不僅能提高監管效率,也能減少人為干預和主觀判斷帶來的誤差。

3. 鼓勵公職人員帶頭自費消費,釋放市場活力

政策不應只是“堵”,還應有“疏”。可以鼓勵公職人員在遵守紀律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正常消費活動,帶動市場復甦。例如:

  • 支持公職人員參與自費文化活動、旅遊消費;
  • 提倡機關食堂對外營業,提供便民服務;
  • 對於合規的公務接待,允許適度開展,增強招商合作氛圍。

這樣既能體現政策的人性化,也有助於恢復城市的“煙火氣”。

五、結語:政策要講原則,更要講溫度

“禁止違規吃喝”的本質,是一場針對腐敗行為的制度性清理,而不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壓制。政策執行者應當具備足夠的政治智慧和人文關懷,做到“精準發力、靶向施治”。

我們要清醒認識到,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鐵的紀律,更要有溫情的治理。既要讓貪腐分子無處遁形,也要讓老百姓吃得安心、喝得舒心。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治理目標,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同時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繁榮。

吃喝無罪,違規才罰。公款不能亂花,人情也不該斷檔。合規的商務接待、自費親友聚會、街邊小酌談心,本就該理直氣壯地進行。真正要嚴查的是那些打著“應酬”幌子、行利益輸送之實的飯局,是那些虛開發票、套取資金、搞權錢交易的腐敗溫床。

別讓“禁止違規吃喝”變成“全面禁吃禁喝”的藉口,更不能讓煙火氣在層層加碼中消失殆盡。政策的目的不是捆住老百姓的手腳,而是守住權力的邊界。

記住:該吃的吃,該喝的喝,不該拿的不碰,不該去的地方不去。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吃飯,這才是新時代革命幹部的作風底線!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