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購物中心作為客運站應對危機的策略之一,在盤活資產、維持運營方面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其長期可持續性仍取決於區位條件、商業定位、運營能力等多重因素。對部分區位優越的客運站而言,這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但對更多客運站來說,可能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轉型路徑。

除了轉型購物中心外,全國各地客運站正在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轉型路徑。這些創新實踐突破了單純商業開發的局限,將客運站重新定位為綜合服務樞紐、社區生活節點和城鄉聯繫紐帶,展現了交通基礎設施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強大韌性。‘一站多點’的分散化網絡重構了客運服務模式。傳統"大站集散"模式已難以滿足當代出行需求,吉安市引入"一站帶多點"運營模式,通過設立客運驛站和共享停靠點,推動汽車客運站從集中式向"多點串聯"轉變。
南昌市建設運營8個客運驛站,佈局在地鐵換乘點、大學城、三甲醫院等人流密集區,形成相互依托的交通服務網絡。瑤湖西客運驛站為城東片區大學生提供出城便利,南大一附院客運驛站解決患者及家屬出行難題,新洪城大市場客運驛站激活商戶銷路,這種"小而美"的服務節點更貼近當代出行者的實際需求。數據顯示,南昌8個客運驛站共開通班次21.08萬個,服務旅客133.14萬人次,增加營收4638.24萬元,證明了分散化網絡的可行性。

客貨郵融合開闢了增收新渠道。客運站利用既有場地和運輸網絡開展物流業務,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安徽天長汽車客運中心推進客貨郵融合發展,利用閒置土地打造物流發送中心和快遞分揀中心,引入順豐速遞建立新城區最大快遞收發點。這種模式不僅盤活了閒置資源,還通過"前有電商平台,後有快遞物流"的產業鏈佈局,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經濟生態。福建莆田汽車站拓展城市候機廳功能,旅客可在市區完成值機和行李托運,通過專用通道直達機場,這種創新服務模糊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界限,創造了新的價值增長點。
"客運公交化"與定制服務重塑了產品形態。面對客流分散化的現實,許多客運企業開始提供更加靈活、精準的服務。廣東建立28家"招呼站",乘客可根據需要在不同地點上下車,日均服務1300人次。青海開通西寧至蘭州新區(中川機場)定制客運班線,提供上門接送、行李搬運等增值服務,根據需求靈活調整發車時間和路線。吉林市推進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通過加密班次、車輛升級、優化路線,使改造路線平均票價降低20%,客流量同比增長超20%。這些創新使傳統客運服務更加貼近用戶實際需求,重新獲得了市場競爭力。
文旅商融合拓展了場站功能邊界。許多客運站利用其交通樞紐屬性,轉型為旅遊集散中心和文化體驗空間。南昌長途汽車站建設的全域旅遊集散中心,引入15家旅行社和13家文化類企業,推出多條精品一日遊路線,打造孺子書房、主題郵局等文旅產品。河南許昌汽車客運站探索"運輸+文旅+商業"融合模式,開發具有當地歷史文化特色的旅遊路線,提供"車票+門票+酒店"一站式服務。重慶紅旗河溝車站計劃在更新改造中保留建築原貌,打造承載城市記憶的博物館型文創主題商業,這種文化賦能策略為客運站轉型提供了差異化路徑。

數字化與智慧化提升了服務效能。邯鄲汽車客運總站依托"互聯網+"思維,開發車輛運營管理系統和智慧雲綜合站務平台,實現售票業務從線下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平台累計註冊用戶突破270萬,年銷售額超億元,顯著提升了營收佔比。吉安客運中心驛站接入"贛悅行"等數字化平台,即時分析出行數據,精準指導班線調整和路線優化,這種數據驅動的運營模式大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
多元化轉型實踐表明,客運站的未來不在於固守單一的運輸功能,而在於成為整合多種服務的"城市接口"。正如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汽車客運站轉型發展的通知》所倡導的,轉型方向應包括"與火車站、機場、客運碼頭一體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以及"旅遊集散、快遞物流等服務業"。這種多功能、綜合性的定位,或許比單純的商業開發更能適應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面對洶湧的"關停潮"和艱難的轉型之路,一個根本性問題亟待回答:城市客運站會完全消失嗎?綜合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客運站不會完全退出歷史舞台,但其存在形式、功能定位和服務模式將發生深刻變革。
客運站的基礎功能仍具不可替代性。即使在高鐵和私家車高度發達的今天,客運系統依然是連接縣城與鄉村的最主要交通方式,在廣大非一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客運運輸具有路線固定、覆蓋面廣、安全性高等特點,能夠滿足特定人群的出行需求。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東指出:"即使如歐美發達國家的汽車普及率,城市客運依然有其生存空間。"未來客運站可能會精簡規模、優化網絡,但作為一種基礎交通服務,它仍將在綜合交通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
"小而優"將成為主流形態。與過去追求"大而全"的客運樞紐相比,未來的客運站更可能向精細化、分散化方向發展。吉安市從"大站集散"向"小而優"轉型的經驗表明,貼近社區、功能複合的小型站點比集中式大站更能適應現代出行需求。這種轉變類似於從"百貨商場"到"便利店"的零售業演進,反映了服務網絡對用戶便利性的追求。南昌的客運驛站網絡、廣東的"招呼站"等創新實踐,已經勾勒出這種分佈式服務網絡的雛形。
綜合服務樞紐是發展方向。未來的客運站將不再是單一的交通節點,而是整合交通、商業、物流、文旅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服務平台。安徽天長汽車客運中心的"客運服務+分揀中心+電商平台+低空經濟+物流園區"模式,福建莆田汽車站的"城市候機廳"功能,河南許昌汽車客運站的"運輸+文旅+商業"融合,都展現了這種多功能集成的發展方向。這種轉變使客運站從單純的"通過性空間"變為"停留性空間",大大提升了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差異化定位是關鍵生存策略。未來客運站的發展將呈現明顯的分化趨勢:位於城市核心區、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站點可能徹底轉型為商業綜合體;區位適中、建築條件良好的站點可發展為綜合服務樞紐;位於城鄉接合部的站點則可強化其客貨郵融合功能,服務縣域經濟發展。重慶紅旗河溝車站定位為"博物館型文創主題商業",南昌長途汽車站轉型為旅遊集散中心,這些差異化路徑避免了同質化競爭,為客運站轉型提供了多樣化樣板。
客運站的未來不會消失,但必須重生。這種重生不是簡單的功能替換或空間改造,而是從服務理念到運營模式的全面革新。成功的轉型需要兼顧短期生存與長期發展、商業價值與社會效益、交通功能與城市功能。正如業內人士所言:"未來客運站不會完全消失,能否完成向綜合出行服務體系轉型是客運站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
在城市化進程放緩、交通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客運站的轉型不僅關乎單個企業的存亡,更關係到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和綜合交通體系的完善。那些能夠精準定位、創新求變的客運站,終將在變革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新坐標,為城市發展和公眾出行持續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