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於味道中的調養智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飲食從不只是溫飽之需,更是一種順應自然、調理身體的智慧載體。徽菜,作為源自山嶺丘壑之中的地方菜系,不僅講究火候與醬香,更在“食補”與“藥食同源”的理念下,構建出一整套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的養生飲食體系。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氣候潮濕、四季分明,民眾自古便善於利用本地山野資源進行身體調理。徽菜不僅大量使用如天麻、百合、枸杞、淮山、黃精等藥食兼用食材,還特別注重季節節律與體質調和的關係。冬日宜溫補,則燉鴿、燉鱉、焐肉應時而出;夏日宜清潤,則以鴿湯、絲瓜、苦瓜、豆腐類為主,追求清而不寒、潤而不膩。

冬日溫補:藏陽養腎的徽州食風

冬季是一年中最宜“藏養”的時節,中醫講“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而徽菜的冬令飲食正是順應此理。徽州人在隆冬時節常燉鴿、焐雞、煨鱉、燉蹄筋,以溫熱之食調動陽氣,封存精血。

一品鍋作為徽州年節必備菜餚,其養生意義遠不止豐盛。其以火腿、鹹肉、雞塊、魚丸、筍乾、豆腐皮等十餘種食材分層疊加,經小火慢燉數小時,形成“百味歸一、精華凝聚”的滋補效果。其中的鹹肉屬溫性,補腎益陽;筍乾理氣清熱;火腿生津養血;全鍋集補、清、潤於一體,堪稱冬日食補範式。

再如燉馬蹄鱉,選取活鱉與天麻、枸杞、淮山等同煲,常作為術後調理或體虛老人冬補首選。徽州山區民間更有“鱉湯熬三炷香,筋骨如新無病殃”之說。鱉本寒性,配溫性藥材後溫中而不燥,恰顯徽菜在藥食兼調上的拿捏分寸。

春日升發:草本香氣中的柔性調理

春季為萬物復甦、陽氣升發之時,飲食宜輕、宜潤、宜疏通。在徽菜中,春日多以香椿、野菜、嫩筍、新鮮豆配豆腐清煮,或以百合、枸杞、小米同燉鴿湯,力求以柔緩方式調動身體陽氣。

香椿豆腐羹便是一道典型春養佳品。香椿性溫味香,配上細嫩豆腐與濃雞湯,不僅開胃助陽,更寓“新歲新氣象”之意。在黟縣、休寧一帶,立春之後家家常煮香椿湯,長者視之為“扶陽湯”,意為為下一年的精氣蓄勢。

另有“春筍燒雞”亦受推崇,雞肉溫補而不燥,筍性涼而不寒,合燉之,達到疏肝理氣、潤肺益脾的效果。此菜口感鮮嫩、湯汁清亮,是春日宴席上常見主菜。

夏日清潤:清補而不寒的徽式哲學

夏季氣溫升高,濕熱並存,是人體最易疲乏、脾胃虛弱之季。徽州人在夏季講究“清而不涼、潤而不膩”,形成了獨有的“徽式清補”哲學。

如清燉鴿湯,是夏季養神健脾的經典菜式。鴿肉性平,滋陰不燥,燉湯時配少許黃精、百合或淡豆豉,不放油鹽醬醋,僅取清香本味,既補而不膩、又養心安神。湯品色清如玉,入口有回甘,尤適合體質虛弱或睡眠不穩者。

再如絲瓜豆腐湯、苦瓜炒黃鱔、荷葉包鹹肉等,也是夏令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藥膳”。絲瓜清熱、苦瓜解毒、荷葉健脾,均與豆腐、魚肉或鹹肉搭配,恰成“藥食同源”結構組合,形成對身體細緻的清調過程。

秋日收斂:補中益氣的徽味安頓

入秋之後,氣候轉涼,肺氣易傷,飲食需在“潤燥”和“益氣”之間取得平衡。徽菜在秋令食養中重視“安神收心、潤肺固本”,以期為即將到來的寒冬打下良好基礎。

板栗燒雞便是一道體現秋補哲學的經典徽菜。栗子屬溫性,有補腎強筋、健脾止瀉之效,與溫潤雞肉同燒,色澤紅亮、香氣濃郁,不僅溫中健體,也寓意團圓豐收。

另有百合燉豬肺、藕片煮鹹肉、南瓜蒸鹹雞等,皆為徽人秋日家常菜。百合養肺安神,藕通氣涼血,南瓜補中益氣,與鹹肉、鹹雞搭配,形成“甘潤之品與鹹香之源”的平衡體,順應秋高氣燥之變。

藥食同源:從民間方到日常菜的演變

“藥食同源”不僅是醫學理念,在徽州更是一種代代傳承的生活方式。自古徽人居山中,求醫難、製藥苦,因而許多食療方逐漸演變為家庭常備菜式。

如以天麻入菜,不僅用於“天麻燉烏雞”,更常入“焐魚”中,防頭暈安神。再如淮山多用於煮湯、燉肉,百合用來煮粥、炒蛋、燒鴨,這些都在無聲中將“藥”與“食”的界限消融,成為徽人日常膳養的一部分。

在歙縣、績溪、祁門一帶,不少古宅廚房牆上常刻有“七補九潤”口诀,記載春夏秋冬與體質調理所用藥材食物。甚至傳統廚師在學習徽菜前,需讀《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節選,以明食性、通體理。

日常養生的文化情境

徽菜的養生理念不僅停留在食材與技法層面,更體現在其所構建的生活情境與文化氛圍中。許多菜餚不僅“養身”,也“養心”:如節日必吃的醃肉燉筍寓團圓,立夏必蒸鹹魚豆腐寓轉季祛濕,冬至焐蹄寓封藏。

甚至在徽州人聚餐順序中,“先湯後飯”“湯前不語”“席間三調味”等規矩,也體現一種透過儀式強化飲食節奏與身心秩序的文化設定。

這種“飲食即生活、飲食即修身”的態度,使得徽菜不再只是“風味”符號,而成為一種兼顧身體、禮俗與心理慰藉的日常哲學。徽人通過味道維繫人与自然的節律,也通過餐桌上的草藥芬芳,傳承著身體智慧與文化韻致。

在這個節奏加快的時代,徽菜的養生理念提醒我們:慢火細燉、順時而食、溫補清調,正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選擇。

節氣飲食中的養生象徵

徽菜的養生智慧不僅體現在食材搭配與技法選擇,更深植於二十四節氣所映照的自然哲學之中。徽州民間素有“食隨節轉、藥順氣行”之說,每一道節令菜餚,往往寓含特定時令調養的功能與象徵。

以“春分三鮮”为例,徽州人在此節常吃山筍、豌豆尖和春韭,搭配炒蛋或燉湯,寓意“發陽補脾”;小暑時節則喜以絲瓜、苦瓜、荷葉等為主材,製作如“荷葉蒸雞”“苦瓜燜蛋”等,既避暑清心,又取其“出汗祛濕”之義。至於寒露時節,徽人家中常備“燉羊腩”,羊肉性溫而不烈,配黃芪、黨參、當歸等草本入湯,既固表又扶正,正是秋冬交替時節的養生良方。

這些節氣飲食並非偶然選擇,而是徽州人与山川氣候互動千年的結果。節氣既是時間刻度,也成為身體調適的養生坐標,而徽菜,便是這一節律之上的味覺載體。透過一桌時令菜,人們不僅得以補氣養身,更得以感知天地流轉之道,從中獲得生活的安穩與精神的秩序。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