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盈轉身中的徽菜風骨

在“健康飲食”理念席捲當代餐桌的今天,傳統重油重鹽的地方菜系正經歷一場悄然蛻變。作為八大菜系中風格最為厚重、技法最為講究的徽菜,其以燜、燉、燒、焐等溫火慢功見長,滋味濃厚、醬香顯著。然而,正因如此,也常被貼上“油重口重”“不適宜清食”的標籤。

但近年,在徽州本地餐飲界與新生代廚師的推動下,一股“徽菜輕食化”浪潮正漸次興起。這不僅是對現代人飲食健康的回應,更是對徽菜食養內核的再認識——徽菜並非只有濃墨重彩的一面,它也有“草本香氣”“四時調理”的清雅底蘊。

本文將以“減油少鹽版徽州毛豆腐”與“創新焐飯”为核心案例,探討傳統徽菜在技法、食材、審美與功能性上的輕食化改良趨勢,重新梳理徽菜在現代飲食文化中的位置與未來可能。

毛豆腐減重:食養思路下的味覺重構

徽州毛豆腐原本是最具地方認同感的一道“發酵型美食”。其製作流程複雜:豆腐需在陰濕通風處靜置至表皮長出白霉,之後刷醬下鍋煎炸,外焦裡嫩、香氣濃郁。然而,這種傳統吃法普遍油量較大,且調味以醬油、豆瓣、蒜蓉為主,鈉含量偏高,不適合長期攝入。

近年來,黃山、屯溪、績溪等地一些年輕徽菜主廚對毛豆腐進行了輕食化改良嘗試。其一是發酵過程更為標準化,採用控溫控濕設備確保霉層衛生與穩定性;其二是在烹飪上摒棄煎炸環節,改為氣蒸法或少油煎法,搭配低鈉醬汁與本地香草,如紫蘇、香芹、薄荷等,增強風味層次同時降低負擔。

例如“紫蘇醬蒸毛豆腐”這一新菜式,取毛豆腐蒸熟後淋以紫蘇醬油汁,既保留菌香,又清香可口,深受都市白領歡迎。在一場養生輕食展覽上,有養生品牌將其開發為冷藏即食型,標明“每百克脂肪低於6克,鈉含量比傳統版本下降近40%”,成為徽菜輕食化轉型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焐飯翻新:從“家常餘熱”到“健康一碗”

焐飯,是徽州家庭中一種極具溫情記憶的吃法。多見於老屋土灶之側,將剩飯加菜焐熱,用鍋蓋封住,用灶餘溫慢慢加熱。焐飯講究“食材熟透、香氣交融”,其“飯香混醬香”的風味,是徽州味覺中極為獨特的一筆。

而今,這種溫火慢焐的工藝被年輕廚師挖掘重構。他們保留“焐”的核心——即密閉空間內低溫慢熱的原理——但在食材與結構上做出改變。新派焐飯更偏向“一碗平衡營養”:用五穀雜糧替代白米,如糙米、薏仁、小米等;搭配本地時蔬、豆製品、菌菇、小份臘肉等,形成荤素兼備、油鹽適中的組合。

比如“徽味藜麥焐飯”一菜,將藜麥、毛豆、香菇與腌笃鮮湯底同焐,米香與醬香融合,又清新無膩。此類創新焐飯還被包裝成“便當型快餐”,進入學校、辦公室、機場等消費場景,實現從家庭味覺到城市健康餐桌的平穩過渡。

輕調技法:從高溫濃味向柔性控味過渡

徽菜傳統技法偏愛“濃火、厚味”,如紅燒、燜、煨、焐等都講究醬香入骨、色澤醇厚,但這也帶來了脂肪積聚、調味偏重的問題。為此,徽菜的輕食化改良也體現在技法的“輕調”上。

例如將傳統的“燒”技法改為“煨後蒸”,減少油脂使用,又能保持肉質鮮嫩;將焐製改為陶罐燉煮或低溫焖烤,使湯汁更清、口感更柔。以“清煨黃山燉鴿”为例,使用文火清水燉制,配少許枸杞、黃精,不加鹽,而以香菇與干貝提鮮,突出原材本味,適合高血壓、心血管患者食用。

同時,新式徽菜開始大量使用新型調味方式,如以香草汁、米醋露、藥材水煮液代替傳統重醬油與料酒。例如一道“香芹露燉豆腐皮”便以芹菜水煮汁與木耳同燉,再點以幾滴白芝麻油,成品清香淡雅,既養肝又降火。

材料革新:從厚重腌味到清鮮山蔬

徽菜早期因物資有限,常以臘味、醬料、鹹肉為主料,這類高鈉高脂的食材雖風味突出,卻與現代健康飲食理念相悖。新徽菜主張在保留臘味文化的同時,融入更多清鮮野蔬與功能性食材。

徽州山區盛產野菜,如馬蘭頭、野苋菜、苦苣、地皮菜、石耳等,這些原本為民間輔材的小眾食物,如今逐漸走上“主桌”,成為輕食徽菜的素材庫。再如以豆類、菌類、穀物等為蛋白補給,替代大量肉類,也成為趨勢之一。

例如一道“地皮菜拌豆腐皮”,既有豆香又帶山野氣息,冷拌製作、清爽開胃,是夏季輕食套餐中的常見選項。又如“百合燉黃精飯”,以滋陰潤肺的百合搭配健脾補氣的黃精,與小米同燉,湯飯合一,老少皆宜,既符合中醫膳食邏輯,也貼合現代人對“功能型飲食”的追求。

輕食徽菜的市場實踐與傳播嘗試

徽菜輕食化並非紙上談兵,已經在一些創新餐飲與文旅品牌中取得實際進展。以黃山市區某徽味輕食店“香芽齋”为例,其菜單全部採用“低油、低鈉、當季、四時”为核心理念,菜式如“徽香焐飯”“毛豆腐小碗蒸”“梅干菜青豆糕”等,在社交平台上頻繁獲得關注,成為本地“健康徽味”代表。

此外,輕食徽菜也逐步走入航空配餐、高鐵餐飲、會務簡餐體系中。某健康徽菜中央廚房推出的“徽派輕湯餐”系列,已成為企事業單位團膳採購的熱門產品。主打便捷、安全、低熱量,帶動傳統徽菜在新的消費場景下獲得重生。

一些徽菜品牌還嘗試通過短視頻平台傳播輕食理念,發布“輕油版紅燒”“懶人徽菜一碗飯”等內容,不僅吸引年輕人關注,更實現了文化與健康的融合再生。由此,輕食徽菜正在完成從地方風味到大眾認知的現代躍遷。

未來走向:食味回歸中的徽菜復興

徽菜的輕食化趨勢,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一次“食味回歸”與“健康再造”。在尊重原始工藝、保留文化精神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結構、改良技法、引入新材,徽菜不僅獲得了更廣泛的食用適應性,也得以與當代人對生活的追求深度對話。

徽菜的未來,可能不再只是沉穩厚重的年節一桌,也可以是一碗營養均衡的工作午餐、一份清香四溢的輕食便當、一道低鹽高纖的都市養生晚餐。它的本質未變:仍是火候傳情、草木有性;但它的語境已新,在快節奏與健康需求中找到更精確的表達方式。

徽菜的輕食化,不止是技法的再設計,更是一次文化表達路徑的再延展。從山林走入城市,從濃醬走向清調,它或許正走在成為“新時代身體與鄉愁之食”的旅途上。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