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匠人廚房”邁向“商業模型”

徽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歷經數百年發展,在家常與高端之間構建了豐富的技藝譜系與風味層次。然而,長期以來,“非標”“非連鎖”是外界對徽菜最大的印象。無論是街頭小館的一品鍋,還是老宅深處的毛豆腐焐臘肉,往往口味難以複刻,工藝傳承憑師傅記憶,難以量化。

在全國連鎖餐飲迅速發展、消費者口味趨於多元與穩定的背景下,徽菜也逐漸踏入“標準化與連鎖化”的轉型階段。尤其是以“徽幫菜館”與“臭鯽魚”系列品牌為代表的一批新徽菜企業,正嘗試將傳統技法轉譯為工業流程,將地方風味打磨成連鎖餐桌上的常態菜式。

徽幫菜館:連鎖徽菜的試驗田

“徽幫菜館”作為目前較具規模化特徵的徽菜連鎖品牌之一,在安徽省內外開設近百家門店,以“平價徽味、地道原湯”為定位,打出“城市裡的徽州廚房”口號,意圖以高頻次、低單價、穩定出品打開市場。

其核心在於“提取傳統精髓,複製菜品模型”,如將一品鍋、紅燒石雞、徽式焐肉等經典菜轉化為標準化工藝流程。例如一品鍋的層次搭配、火候掌控、湯底濃淡都被數據化,確保廚師操作統一。更關鍵的是,其中央廚房製備醬料與半成品,通過冷鏈輸送到各店,實現“味型統一”與“操作簡便”的雙重目標。

同時,徽幫菜館在視覺呈現與空間語言上也做出年輕化設計,結合現代餐飲場景需求,不再執著於“古宅舊碗”,而是以輕工業風搭配徽州元素,創造舒適而富文化感的就餐環境。

臭鯽魚:徽菜品牌化的突破樣本

若說哪一道徽菜最具全國傳播潛力,“臭鯽魚”幾乎無出其右。這道以發酵魚為核心、重香不重腥的菜品,在全國範圍內擁有極高辨識度和口碑。其獨特的“先腌後蒸再燒”技法,使其成為徽菜與發酵文化結合的代表。

正因如此,許多徽菜品牌選擇以臭鯽魚為核心品類展開品牌建設。如“徽味江南”“臭鯽一號”“鯽香堂”等,均以“正宗風味”與“高端改良”為路徑,圍繞臭鯽魚開發多種版本:砂鍋臭鯽魚、老壇蒸鯽魚、徽香醬鯽魚等。

品牌運營中,臭鯽魚的標準化挑戰也被積極破解。其發酵期、鹽水濃度、氣溫控制等傳統“憑經驗”環節,如今已通過智能化控溫櫃與菌種控制技術實現精確管理,既保留風味,又確保食品安全。這也使臭鯽魚能進入更廣闊的供應鏈體系,從冷鏈配送到預包裝,即食化嘗試正逐漸落地。

標準與傳承:味型控制的文化分寸

標準化並不意味著同質化,更不應抹去徽菜千百年積澱的風味精魂。徽菜之所以迷人,不在於“多複雜”,而在於“多講究”:食材的節令選擇、火候的文武搭配、香料的山川氣息。

在連鎖化進程中,優秀的徽菜品牌並未放棄對“文化味型”的堅守。例如在紅燒工藝中保留“糖色提亮、老抽控鹹”的經典手法;在毛豆腐製作中保留天然霉層的形成周期,只做部分“無菌工藝”;在焐飯焖菜中,仍選用陶罐微火而非高壓鍋燉制,以確保香氣自然揮發。

而這種“以標準守底線、以非標守靈魂”的思路,也逐漸成為徽菜企業共識。它不僅確保了連鎖運營的出品穩定,也賦予消費者可識別的“徽州原味”。標準與文化之間,找到適切邊界,是連鎖徽菜走向全國的關鍵分寸。

市場適應中的菜品再設計

徽菜傳統味型偏鹹、醬重、色深,不完全符合當代飲食“低油低鹽”“清淡養生”的趨勢。為了贏得更廣泛市場,徽菜在標準化過程中必須進行適度菜品改良。

例如臭鯽魚的燒法由原本的“重油紅燒”改為“黃湯輕燒”,同時去掉多餘的炒醬環節,以鮮湯入底,突出魚肉本香;一品鍋中的肉類與蔬菜比例被重新調整,減少臘味增添菌菇,使口感更清新不膩;豆腐羹類則加入本地黃豆製成的無添加豆乳,強調蛋白健康屬性。

此外,在份量與形式上也做出“便餐化”嘗試,如推出“徽味小碗菜”“養生一人鍋”等新形態,適應快節奏生活下的簡餐需求。一些門店還引入“輕食徽菜”區,專供辦公族、健身人群選擇,逐步突破傳統徽菜“只能成桌吃”的固有模式。

數字化管理與供應鏈優化

標準化徽菜的成功不僅依賴菜譜複製,更依賴背後強大的數字系統與供應鏈網絡。以“徽幫菜館”为例,其核心在於“中央廚房+冷鏈配送+門店標準操作手冊”的三位一體模式。

中央廚房每日處理數噸原料,腌製臭鯽魚、預煮一品鍋、預炖湯底,再通過冷鏈系統快速分發至各地門店;而每家門店通過“操作SOP系統”進行熱菜還原,最大限度減少人工失誤。

此外,企業還建立了菜品監測數據平台,每道菜每日售出多少、哪種醬料消耗最快、顧客評價如何,都實時反饋到總部,以支持下一輪產品迭代。通過數字手段,徽菜正在從“經驗廚房”轉變為“數據廚房”,為傳統菜系插上現代管理的翅膀。

連鎖徽菜的文化傳播潛力

標準化的本質,不只是出品一致,更是文化輸出的載體。當一碗一品鍋在杭州、成都、廣州都能嘗到“徽州山味”,徽菜便完成了一次味覺意義上的“出省”。

因此,品牌徽菜越來越注重“文化包裝力”,如在菜單中加入徽州山水、古民居圖案;在包裝盒印上“胡適說過的徽菜好”;甚至邀請非遺徽廚拍攝短劇教學,在社交平台廣泛傳播。

通過“美味+故事”的整合傳播,徽菜的辨識度與情感度不斷提升。部分徽菜品牌還探索與文旅結合,在黃山、宏村、績溪等地開設“徽味體驗店”,將吃飯變成一次“地方記憶復現”的文化消費。

未來,標準化徽菜不僅可能成為中國地方菜系“連鎖化”的先行者,也有望在全球中餐品牌化中佔據一席之地——因為它講究、它有根、它耐人尋味。

區域協同與政策支持的新契機

隨著安徽省將徽菜列為“文化振興工程”重要內容,各地政府紛紛出台扶持政策,鼓勵徽菜企業走品牌化、連鎖化道路。一些地方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央廚房建設與標準體系研發;也有地方推動“徽味入校園”“徽菜進高鐵”等項目,拓展消費場景。

此外,安徽與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餐飲產業合作逐步深化,徽菜品牌也參與更多展會、論壇與交流平台,在更大範圍內展現特色與潛力。這種區域協同的發展模式,不僅助力徽菜標準化落地,也為其全國傳播構建了穩固支點。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