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英混血兒謝璐儀~上期和大家講述過,我的父親積·史密夫(Jack·Simith,也譯作傑克·史密夫),因為球員時期的傷病困擾,而在養傷和休賽時報讀英格蘭足球總會,以及國際足聯所承認的,足球教練培訓班,並且如願地畢業又取得極具含金量的教練證書~當他以教練的身份初出茅廬時,在英國不受重用,於是作出了個大膽的嘗試。

在歐洲好的教練已經扎堆了,所以前往遠東地區謀求相應的職位。相對於中國大陸而言,當時尚未回歸的香港,更加方便前往。

剛到香港,幸好球會派人來接機,並且有隨行的翻譯~到了公司不久,球會經理就把薪資和待遇都談妥了,父親自然很滿意;只是看了下球會給來的青訓課程表,父親卻不禁質疑。認為亞洲人雖然在體格上暫時相對劣勢,但是頻繁的訓練容易造成傷病,耽誤學校的功課不止,還不利於在足球這條路的發展;可能都習慣把人比作木桶,短板越長承載的量越大,不過怎麼修補都不是牢固的~

一個外國人自然不懂太多所謂的“人情世故”,所以父親更斗膽向球會提意見,認為當代的小球員們同時也是一名學生,完全具備兩條腿走路的條件,歐洲各國的青訓注重的從來都是質,而不是量~願意使費報復青訓班的,固然讓球隊多一條賺錢的路,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個人鍛煉出好體魄。球會對人員的選拔,自不然就是有天賦的小球員優先。父親給出的意見也讓球會採納,同時球會也允許其對在職的港方教練進行培訓。

然而第一堂課,遲到的比比皆是~課堂上睡覺的,按吡吡機的更不用說了,父親上課也全程用英語,其實也有向翻譯傳遞過,但是翻譯卻欺負他聽不懂,給到的作用不大。更何況翻譯對足球的術語,幾乎是一竅不通的。

經過這堂課以後,球會經理先檢查了筆記,翻譯出來的內容讓父親覺得不如預期,並且父親要求換一位懂得足球術語的翻譯員,同時作為父親的中文粵語老師,翻譯第一天和父親接觸時,被約到公司飯堂,那時亦正好是下午茶時間~他們各自點了一杯絲襪奶茶,一份蛋撻和一件對半切開的雞尾包,父親將足球裡邊所有的術語,在本子裡全部羅列出來,讓翻譯逐個在旁邊寫上中文,並且每個字的讀音,父親都問得清清楚楚,更在旁邊用發音極其接近的英文單詞注音,確保準確無誤。

對於父親所講理論,眾人看到這裡的話,可能不禁產生疑問。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於是將僅有的小球員們進行分班,讓所有做了筆記的教練員,和沒做筆記的教練分別帶隊,父親服從球會安排分到一批在自己麾下進行訓練,爾後再進行比賽,看誰的隊伍最後贏得冠軍,再給隊裡的小球員發放獎金。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