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證小球員有足夠的時間休養,以及不耽誤在學校功課的前提下。爸爸帶領的隊伍,在內部比賽中獲得冠軍,並且讓小球員們飽嚐冠軍獎金的滋味,然而家長們就不樂意了,認為和其他教練組相比,交繳的學費數目相同,上課的強度卻不一致;其餘教練帶隊的學生家長呢,同樣感到不忿,事關強度相對少的情況下,課時更多卻成績上相差甚遠~
於是球會老闆就因此主持大局,稱冠軍隊所給的獎金,正是家長們所交繳學費的剩餘部分;而以後所有孩子的訓練強度,以及課時的安排,都向父親的想法看齊~接落來的學費,亦都適度減免,假如有天賦的學生,以後留下成為職業球員,可免費掛俱樂部之名,註冊香港足球總會的會籍。
父親也在這一年裡邊,基本掌握了粵語的口語表達,只是有些相對道地的詞彙,還需要問一下翻譯,翻譯即便知道離職是自己最終目的,也幫父親記錄積累每次遇到的生字詞。球會也在這一年裡,因為青訓項目而收入大增,可是最後也沒有多少孩子成為職業球員,之後青訓營報名的人數更逐年遞減。父親更是直接晉升為該球會的梯隊教練,更直接帶隊獲得香港超級聯賽預備隊聯賽的冠軍。
而剛進入一線隊教練組不久,父親因為懂粵語,而被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記者和編輯得知,並在內地版登報,不過被報導的篇幅小之又小;對岸正準備組建的深圳足球俱樂部,試圖將父親引進並帶領青訓隊伍。
而深圳足協方面呢,已經將隊伍組建好,同時亦都由當地各中學的尖子造成,只不過班底是以深圳市的冠軍隊伍為主。父親先大膽地推行原先在香港時實行的足球理念,大家知道深圳也是一個由全國各省的人士南下,共同建設的經濟特區,香港卻是集中於廣東各市的移民。足球場以外便是以會說廣東話為榮,場內的小球員們接受的是封閉式訓練,球會請來的翻譯呢也是外省的,父親平時想要和他學普通話,又得退一步先用英語來交談,在香港住久的父親發現,說起英語來竟然不如翻譯來得利索。
這個新的語言關,確實攻克了。但是相較於香港的孩子,大陸的孩子更加聽話,通常教練說什麼就是什么,說實話對比香港的小球員們(特指父親先前帶的那批小球員),他們為了練足球,就真的犧牲掉更多的學習時間了,除了參與校隊和市隊的集訓,就是申請提前放學練基本功,所以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要是放任他們那就更是亂作一盤散沙。
首先爸爸觀察過他們練技術,說實話他們犧牲了學習與玩樂的時間,而花更多功夫在足球的訓練上,所以基本功和體能不比香港的同齡孩子差。一旦有比賽,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球一旦到腳下就像滾水淋腳,波一腳踢出就好似事不關己。爸爸忍不住提醒場上的球員,皮球接近誰時就嗌出誰的名字,且聲情並茂地告知該幹何事,成場波父親呼呼喝喝從來未停過,事關班仔太激他氣。所以在深圳執教的日子裡邊,父親的肺活量大有提升,小球員們都普遍聽識了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