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台"零元購"引發的補貼大戰表面上創造了消費者、平台、商家和騎手多方共贏的局面,但實際上每個參與方都在承受不同程度的隱性成本和結構性壓力。這場狂歡的長期影響正在重塑行業生態,推動各利益相關方調整策略以適應新常態。

消費者端呈現出典型的"短期紅利與長期隱患"並存的特徵。在補貼高峰期,消費者確實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價福利——滿25減24、0元喝奶茶等現象屢見不鮮,部分品類價格低至原價的1/10。社交媒體上充斥著消費者"冰箱囤滿蜜雪冰城"、"喝到撐"的晒单內容。然而,這種極端優惠也帶來了明顯的體驗痛點:訂單激增導致配送延遲、商家缺貨,部分用戶遭遇"券不可用"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行為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近幾個月數據顯示,消費者在不同平台間頻繁切換,努力選擇優惠力度最大、服務最好的平台下單,品牌忠誠度顯著降低。百福控股總裁的警告正在應驗:某奶茶品牌活動後復購率驟降至12%,證明補貼催熟的需求如同泡沫,難以持續。
商家端的處境更為複雜,呈現出明顯的"規模與利潤悖論"。一方面,訂單量暴增帶來流水增長——有茶飲店單日爆賣2000杯,是平時的5倍;另一方面,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甚至有連鎖茶飲品牌曬出"單日賣2000杯卻虧損800元"的觸目驚心數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平台要求商家承擔30%-50%的補貼成本;原料因需求激增臨時漲價50%;為應對爆單不得不雇用臨時工,兼職時薪翻倍。餐飲協會監測顯示,7月首周行業投訴量激增230%,主要集中於"偷工減料"、"錯送漏送"等問題。有店主直言:"爆單時用臨期水果、減少配料已成潛規則。"這種飲鴆止渴的模式正在透支中小商家的生存韌性,也暴露出平台在商戶資質審核和質量管理方面的短板。
騎手群體在這場補貼大戰中經歷了收入激增與工作強度劇增的雙重衝擊。一方面,補貼活動期間騎手收入顯著提高——有團隊創下17個單日破百單紀錄,成員月收入普遍翻倍至1.2-1.8萬元;美團騎手黃曉琴在6個半小時內完成36單,收入達1029.4元,其中包括高溫關懷金和階梯獎勵。另一方面,工作條件急劇惡化:高溫紅色預警期間,超60%騎手日工作時長超12小時,配送超時率較平日上升4倍,中暑就醫人數同比激增。平台推出的"30單獎450元"等激勵政策,本質上是用算法倒逼人力極限。某站點負責人透露,午高峰強制派單量從25單/人增至35單,"騎手在電梯裡邊跑邊吃午飯已成常態"。這種不可持續的工作強度不僅引發社會對騎手權益的關注,也增加了平台的合規壓力——監管已要求為全職及穩定兼職騎手繳納社保,預計單騎手月均成本將增加1500-2000元。
平台方作為補貼大戰的發起者,面臨著增長與盈利的艱難平衡。短期來看,極端補貼確實帶來了用戶和訂單的爆發式增長——美團日訂單突破1.2億單,淘寶閃購日活躍用戶超過2億。但代價是巨大的財務壓力:據市場估算,美團一個月就能燒掉近200億元;京東一季度因補貼導致新業務虧損13.27億元;阿里500億補貼計劃公布後股價連跌三日。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商業模式的重構——平台逐漸意識到,單純依靠補貼難以建立持久競爭優勢,必須向技術驅動和生態協同轉型。美團推出"彈性配送時間"算法優化調度效率;京東試點"訂單分拆"技術減少無效里程;阿里則通過整合餓了麼與飛豬資源構建跨場景消費生態。
這場補貼大戰還加速了行業監管環境的趨嚴。五部門已約談要求平台停止"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行為,禁止通過補貼扭曲市場競爭。中央網信辦7月約談中明確要求"防止惡性競爭",但平台們顯然在打擦邊球。監管倒逼平台從"流量爭奪"轉向"價值創造",推動行業進入合規成本消化期。未來,平台需定期報送商戶資質,建立"黑名單"共享系統,防止"幽靈餐廳"跨平台轉移;同時將騎手權益保障納入成本核算,通過會員體系、精準營銷等增值服務彌補抽成損失。

總體而言,7月5日的"零元購"事件及其後續影響,標誌著中國外賣行業已經走到一個關鍵轉折點。各參與方都在重新評估自己的戰略定位和商業模式,從簡單的規模擴張轉向更可持續的價值創造。這場沒有無辜者的狂歡——消費者享受的每一杯0元奶茶,都標著商家的血汗、騎手的健康、資本的風險——最終將促使行業走向更加健康、多元的發展軌道。
2025年7月爆發的這場外賣補貼大戰,表面上是平台間爭奪市場份額的短期行為,實質上卻預示著中國即時零售行業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綜合分析行業動態和各參與方的戰略調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未來幾年外賣行業將呈現出的五大轉型趨勢,這些變化將從根本上重塑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
技術驅動效率革命將成為頭部平台的核心競爭力。當前,外賣平台的競爭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補貼金額比拼,進入算法效率、配送技術和智能調度的深層次較量。美團已經推出"彈性配送時間"算法,根據不同比例和區域動態調整預期送達時間,以優化騎手負荷和用戶體驗;京東則試點"訂單分拆"技術,將同一方向的多個訂單智能拆解為更高效的配送路線,減少無效里程。未來兩年,人工智能調度系統將進一步升級,通過機器學習預測訂單高峰和騎手分布,實現更精準的資源匹配。無人配送技術也將從試點階段走向規模化應用——美團計劃在15個城市擴大無人車配送範圍,京東則加速推進無人機配送網絡建設。這些技術創新預計可使單均履約成本再下降15-20%,為平台在補貼退潮後維持合理利潤提供關鍵支撐。
即時零售品類擴張將改變外賣平台的業務構成。傳統的外賣業務以餐飲為主,但未來商超、醫藥、生鮮等非餐品類占比預計將從目前的約20%提升至40%。美團已經推出"24小時陪伴消費者的新一代購物平台"美團閃購,聯合全國近3000個縣市區的零售商、品牌商與本地中小商家,服務消費者的日常購物需求。京東則利用其供應鏈優勢,將外賣業務與日用百貨、3C等優勢品類的即時配送服務深度融合。阿里通過淘寶閃購整合餓了麼與盒馬資源,構建從生鮮到日用品的全品類即時零售網絡。這種品類擴張不僅提高了平台的整體客單價和利潤率,還降低了業務單一性風險,使平台能夠更好地應對餐飲消費的季節性波動。根據商務部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預測,2025年即時零售規模將超過萬億元,2030年將超過2萬億元,未來5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約為15%。
差異化市場定位將促使平台尋找各自的細分優勢領域。隨著行業成熟度提高,單純依靠價格戰難以持續獲得競爭優勢,平台將不得不發展獨特的價值主張。美團可能繼續鞏固其在大眾市場的主導地位,通過"浣熊食堂"等項目提升食品安全和標準化水平,服務於對價格敏感但重視便利性的廣大消費者。京東則專注於品質外賣細分市場,嚴格篩選具備堂食服務能力的餐廳入駐,吸引對食品質量和服務體驗有更高要求的中高端客戶群。阿里系可能發揮其生態協同優勢,聚焦於場景聯動,例如通過外賣服務為淘寶電商和飛豬旅遊業務導流,或者為88VIP會員提供跨平台權益。這種差異化定位將使行業從同質化競爭轉向互補共生的新格局,最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行業監管趨嚴將重塑平台運營規則和成本結構。外賣行業的快速擴張已經引起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未來在商戶資質、騎手權益、價格行為等方面的合規要求將不斷提高。在商戶管理方面,平台需要建立更嚴格的審核機制,定期報送商戶資質,並參與"黑名單"共享系統,防止不合規的"幽靈餐廳"跨平台轉移。在騎手權益方面,為全職及穩定兼職騎手繳納社保將成為標配,預計單騎手月均成本將增加1500-2000元。這些新增成本可能通過多種方式消化:一方面,平台會優化算法效率和技術投入,降低單均履約成本;另一方面,可能適當提高對商家的技術服務費率或向消費者收取更高的配送費。此外,監管機構對"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打擊將持續,迫使平台從"市場支配地位濫用"轉向真正的服務創新和效率提升。
盈利模式創新將推動行業從"規模優先"向"質量優先"轉型。隨著資本市場對持續虧損的容忍度降低,平台必須探索更可持續的變現路徑。廣告和營銷服務可能成為重要的利潤來源——平台可以利用消費數據為商家提供精準營銷工具,幫助餐廳提升復購率和客單價。會員訂閱模式也將得到拓展,例如美團可以將其"神會員"計劃與閃購業務深度整合,提供跨品類優惠和專屬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是另一個潛在增長點,平台可以利用交易數據為中小餐飲商家提供信貸支持,解決其資金周轉難題。更為關鍵的是,平台將越來越注重生態協同價值——美團外賣用戶中有32%會轉化為超市便利品類的消費者;京東買餐飲外賣的消費者中,有40%會交叉購買電商產品。劉強東甚至直言:"做外賣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划算"。這種跨業務導流和轉化能力將成為評估平台長期價值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