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補氣之王”的現代新解
人參(Panax ginseng)自古被稱為“百草之王”,其功效在中醫典籍中多有記載,包括“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等。而在現代營養與藥理研究中,人參的活性成分——人參皂苷(ginsenosides)成為關注焦點。
人參皂苷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如抗氧化、調節免疫、降血糖、保護神經細胞等。在細胞實驗與動物模型中,人參表現出延緩疲勞、增強學習記憶、減輕焦慮抑鬱等作用,甚至在部分抗腫瘤研究中展示輔助潛力。
但其人體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有的顯示服用人參提取物能改善認知與情緒,但效應隨個體差異與劑量而波動;另一些研究則指出,短期內並無顯著增強體能或減壓作用。
此外,人參的適用性也受到“偏溫性”的限制。對陽盛體質者或熱性病患者而言,誤用人參可能加重燥熱,引起頭暈、失眠、心悸等“上火”表現。
因此,從科學角度看,人參確實具有多種活性,但應根據體質、劑量與加工方式慎用。盲目追求“補氣”反而可能打亂身體調節節奏。
海參:膠原蛋白堆積還是微量營養寶庫?
海參(Holothuroidea)被譽為“海中人參”,其滋補聲望多基於“富含膠原蛋白”與“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標籤。海參體壁中膠原蛋白占比可達70%,蛋白質含量亦超過肉類。其溫和不上火、適合術後、產後恢復等特性,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受歡迎。
但值得注意的是,膠原蛋白作為大分子蛋白質,在人體內最終被分解為氨基酸吸收,並不會以“膠原原型”直接補充皮膚或關節。簡言之,吃下去的膠原蛋白不會原樣變成皮膚裡的膠原層。
相比之下,海參的優勢更在於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硒、鋅、鈣及海參皂苷、硫酸軟骨素等特殊成分。其中,硫酸軟骨素在關節軟骨保護、抗炎修復方面被部分研究證實有益,海參皂苷則可能具有抗凝、免疫調節作用。
但海參加工複雜,一些市售產品含有大量添加劑或調味汁,甚至掺杂明膠“假海參”。其價格也受供需炒作影響較大。
真正起到保健效果的,是新鮮海參在合理烹飪後的適量攝入。作為蛋白質來源可輔於多樣飲食結構,但不足以承載“美容逆齡”或“萬能修復”的神話。

燕窩:唾液酸之外的消費誤區
燕窩,即金絲燕分泌的唾液與羽毛混合物,風乾後即為“盞形燕窩”。傳統上認為燕窩“養陰潤燥、益氣補中”,用於肺虛咳嗽、體虛乏力、產後恢復。
現代研究關注的核心成分是唾液酸(sialic acid),又稱N-乙酰神經氨酸,廣泛存在於人體腦神經、乳汁中,對神經發育與免疫調節具有潛在價值。一些研究指出,燕窩中的唾液酸含量較高(約10%),並可能通過腸道吸收參與機體調節。
但問題在於,唾液酸在其他食物中也廣泛存在,如乳製品、蛋黃等,且在體內代謝路徑複雜,其真實攝入量與作用遠不如“黃金級營養素”之名那般神奇。
此外,燕窩富含糖蛋白,但蛋白質總體含量並不高(約30%-40%),遠低於豆製品與瘦肉。而燕窩的口感滑嫩、低致敏性,確實適合產後、術後恢復者輕補,但對於普通健康人群,並無額外優勢。
再者,燕窩品質差異大,加工掺假、漂白染色等問題屢見不鮮。高價未必高質,功效也非越貴越強。
燕窩適合用作“輕補”而非“重療”,更適宜作為一種“節令補益”而非長期保健品。
補與不補:體質與時機更關鍵
無論是海參、人參還是燕窩,其所謂“滋補”效果,往往具有時間性與個體適應性,不存在普適通用的萬能適用邏輯。
以人參為例,其適合“氣虛乏力”者,若用於“火旺陰虛”之人則適得其反;海參適合高蛋白補充需求者,若用於消化功能較弱者則可能引發胃脹或吸收障礙;燕窩適合病後體虛者緩慢調養,若用於健康成年男性則“性價比”極低。
更進一步地,從中醫角度看,任何補品都應講究“辨證施補”——即依據體質、症狀、季節做出調整,而非“固定方、統一吃”。
補得不當甚至可能形成“虛不受補”——表現為舌苔厚膩、腸胃不適、口乾煩熱等反應。
因此,與其追求“補什麼”,不如先確認“該不該補”,從體質評估出發更為科學。
現代科學是否驗證了“進補文化”?
近年來,關於人參、海參、燕窩等補品的研究逐步增多。雖然存在部分積極結論,但普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研究樣本多為動物實驗或體外細胞模型,難以直接推及人體。
二是劑量遠超日常食用量,例如人參皂苷的有效劑量往往需服用數十倍提取物才能達到。
三是缺乏長期、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難以排除心理安慰或生活方式干擾因素。
從營養學視角出發,燕窩提供少量優質蛋白與糖蛋白,海參是低脂肪的蛋白來源,人參則屬草藥成分調節劑,它們在特定場景下確實有生理效應,但作用遠不能替代均衡飲食與健康生活方式。
需要警惕的是,當補品被神化為“逆轉衰老”“防百病”的工具時,往往離科學越來越遠。
案例反思:當“補品焦慮”變成“消費陷阱”
張女士是一位60歲的退休教師,常年服用高價“即食燕窩”,每日一瓶,堅持近三年,自覺“氣色好、皮膚潤”。但在一次體檢中發現空腹血糖升高、尿酸偏高。營養師分析後發現,她每日攝入的“即食燕窩”中含糖量高達12%,總熱量已近於一餐主食,長期攝入實屬“甜飲料附帶燕窩”。
另一個案例則是患有慢性腎病的李先生,在朋友推薦下開始頻繁服用海參滋補,導致尿酸激增、腎功能波動,被醫生明確告知需“控制高蛋白攝入”,不宜盲目補養。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補品若脫離醫學判斷與生活實際,就容易成為“補而傷身”的反噬。
“進補”從來不是無代價的豪飲,而是一種需要理解身體邏輯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