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的角色遠比你想得複雜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擔負著營養轉化、毒素代謝、能量儲存、膽汁合成、免疫調節等多重任務。它沒有痛覺神經,因此即便受到損傷也往往不易察覺。許多慢性肝病(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在早期常無明顯症狀。

肝臟的“排毒”功能常被誤解為“可以把外來毒素原樣清除”,但事實上,肝臟透過酶系統將藥物、酒精、代謝廢物等轉化為水溶性物質,經膽汁或尿液排出,是一套高度複雜的化學加工過程,而非“過濾網”或“吸塵器”。

這一點非常重要——肝臟能自行修復,但不是無敵的;也不會因喝一碗湯、吃點草本食物就立刻“解毒”。所謂“護肝飲食”,更準確地說,是減少肝臟負擔、維持代謝平衡、支持其自我修復能力。

綠豆湯“解毒”是中醫說法,現代研究怎麼看?

綠豆湯被譽為“清熱解毒聖品”,尤其在夏天廣受歡迎。其“解毒”之說源自《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癰腫、熱症、暑氣等。

現代營養分析表明,綠豆富含維生素B族、鉀、鈣、鐵及類黃酮、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其中的綠豆多酚、鞣花酸具有一定自由基清除能力,有助於抗氧化、抗炎。而綠豆蛋白也具有一定肝保護潛力,在動物模型中表現出改善酒精性肝損傷的趨勢。

但問題在於,綠豆湯中的這些成分,在經過高溫熬煮後部分流失。市售甜綠豆湯多為高糖飲品,並無實際“護肝”功能。若為清熱消暑、補充水分可適度飲用,但不要賦予它“解毒排酒”這類神奇功能。

例如張先生一次聚餐後大量飲酒,回家後喝了兩碗綠豆湯“解酒護肝”,結果凌晨依然胃脹、頭痛。醫生指出:解酒需依賴肝臟代謝乙醇,綠豆湯並不能干預這條代謝路徑,其“解毒”說法更適用於中醫“熱毒”的範疇,不適用於現代酒精中毒的處理邏輯。

常見“護肝食物”盤點:哪些有證據支持?

在眾多聲稱“養肝”的食材中,確實有部分獲得現代研究的初步支持。以下是幾類代表性食物:

1. 枸杞子

含有天然多糖、類胡蘿蔔素、黃酮類化合物。動物研究顯示,枸杞多糖可減輕氧化應激,改善脂肪肝狀態,有一定護肝潛力。但其作用仍以輔助為主,不能替代藥物。

2. 葛根

含有異黃酮類成分(如葛根素),在小鼠模型中表現出改善酒精性肝損傷的效應。但人體數據仍有限,不宜視作日常“解酒神器”。

3. 西蘭花、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富含硫代葡萄糖苷,能誘導肝臟解毒酶活性,是“支持肝功能”的飲食推薦。每天攝入足量綠色蔬菜,有利於肝臟代謝維持穩定。

4. 水果類中的葡萄與柚子

葡萄皮中含有白藜蘆醇,具備一定抗氧化能力;柚子含有柚皮苷等黃酮類,也被研究用於輔助肝酶調節。但柚子會干擾某些藥物代謝,應謹慎食用。

5. 咖啡

令人意外的是,咖啡或許是護肝效果最被研究充分的日常飲品。多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適量飲用咖啡(每天2~3杯)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風險。這可能與其調節肝酶、抗炎與促進自噬機制相關。

但需要注意,“護肝咖啡”並不是含糖含奶的咖啡飲料,而是指無糖黑咖啡。若飲用後引發胃部不適或睡眠障礙,應酌情減少攝入量。

真正傷肝的,其實是這幾件日常事

要談“護肝”,更應先談“避害”。以下是幾個常被忽視卻常見的“日常傷肝行為”:

過量飲酒

酒精是最常見的肝毒物質,持續高強度飲酒可導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單靠食物“解酒”或“養肝”幾乎無效,戒酒才是根本。

高脂高糖飲食

過量攝入甜食、油炸食品、加工肉製品等,會加重肝臟脂質代謝負擔,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進展。

長期服藥不規範

部分止痛藥、抗結核藥、降脂藥在肝臟中代謝,若超量或濫用,可能引發藥物性肝損傷。用藥期間應遵醫囑,定期監測肝酶水平。

睡眠紊亂

肝臟的代謝酶活動受生物節律調控,作息紊亂可能影響肝細胞修復與膽汁分泌。保持規律睡眠,是最自然的“護肝方式”。

例如,長期加班的梁先生習慣深夜點外賣宵夜,三餐不定,體檢發現谷丙轉氨酶升高,已出現早期脂肪肝。相比服用“護肝片”或喝枸杞水,調整作息與飲食才是關鍵干預。

“排毒”與“養肝”:科學觀念需釐清

“排毒”是近年來被廣泛濫用的健康概念,常用於宣傳各種飲品、食物、膳食方案。但現代醫學中,肝臟、腎臟、皮膚、肺、腸道等系統本身即具備解毒代謝功能。

而“排毒餐”“排毒飲品”大多缺乏科學依據,甚至有些“斷食法”“果汁排毒”可能造成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

肝臟不是“堵住了要疏通”的管道,而是一個複雜的生化工廠。真正支持它的,不是某一種食物,而是整體生活方式的調適。

此外,所謂“護肝保健品”也需謹慎。某些草藥類保健品反而可能誘發肝毒性反應,例如含有馬兜鈴酸的成分被證實具致癌與肝損風險。

如果肝功能出現異常,應首選正規醫院檢測與治療,不應自行食療“調理”,延誤診治。

建立健康護肝飲食結構的關鍵要點

與其追逐單一“護肝神物”,不如回歸科學均衡的飲食原則。以下是日常飲食中可落實的護肝策略:

蛋白質充足但不過量:適量優質蛋白可促進肝細胞修復,推薦攝入魚、豆、蛋等食物。

控制油脂比例:減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選擇橄欖油、堅果、深海魚等不飽和脂肪來源。

每日蔬果不少於500克:提供抗氧化物、膳食纖維與多種維生素,是最天然的“肝臟支持物”。

多喝水但不過度飲水排毒:充足水分有助於代謝產物排出,但無需大量“灌水”,避免水中毒風險。

遠離“速成解毒法”:拒絕網路流行的“排毒茶”“七天清肝計畫”,長期可持續的改變才有意義。

例如,陳女士因脂肪肝調理飲食後,每天早餐增加一份雞蛋+豆漿,中午控制碳水攝入、以蒸菜為主,晚餐清淡規律,兩個月後肝酶明顯改善,體重下降3公斤。這遠比每日泡枸杞水來得有效。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