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為何成為大眾“養生第一步”?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喝茶”以其簡便易行、天然溫和、儀式感強等特點,成為許多人邁入“養生世界”的第一步。尤其在社交平台的推動下,關於各類茶飲的宣傳圖文層出不窮,從“喝紅棗桂圓茶補氣養血”“喝蒲公英茶護肝排毒”,到“飲桑葉茶降糖降壓”“飲菊花枸杞茶明目安神”,這些信息以碎片化方式迅速傳播。
人們傾向於相信“天然即安全”,認為植物入茶無副作用、可長期飲用,且有“調體質”的複合功能。尤其對上班族、亞健康人群與中老年人而言,每日一壺“專屬配方茶”似乎成了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健康投資。
然而,這種“越喝越好”“隨便搭配”背後,隱藏著成分不明、劑量失控、藥性混淆等潛在風險。在沒有充分認知和專業指導下,自製養生茶的療效可能被高估,風險卻被忽略。
“花草茶”中的活性成分真能發揮作用嗎?
很多養生茶被賦予藥理功能,是基於所含植物成分中存在某些活性物質。但這些作用是否能真正被人體吸收並產生預期效果,取決於多個因素:
溶出率低:
多數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如類黃酮、多酚、生物鹼)在熱水中的溶出率並不高。以枸杞為例,其所含的枸杞多糖在水中僅能溶出約20%~30%,且須在80℃以上浸泡較長時間才稍顯效果。而用戶往往簡單沖泡幾分鐘後即飲,實際吸收量遠遠低於藥理研究所用劑量。
劑量不達標:
以蒲公英為例,有文獻指出其乾燥葉在體外具有一定的抑菌與保肝作用,但研究中所使用的提取物劑量遠高於日常泡茶所用的1~3克。普通飲用者每日攝入極少,幾乎無法達到藥理干預水平。
個體差異大:
不同人群對植物成分的反應不同。例如,花粉過敏體質的人飲用含菊花、金銀花、玫瑰等花類茶飲後,可能引發皮疹、呼吸不適等過敏反應。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某些成分代謝能力下降,可能導致蓄積效應。
因此,“有效成分存在”不等於“飲茶有效”,更不能直接等價於“具有治療效果”。

混搭式養生茶,隱藏著哪些潛在風險?
一種常見做法是:將多種花草果實“自由搭配”,甚至依據“體寒”“濕熱”“氣虛”等自我判斷隨意增減。表面上這是“私人定制”,實則可能構成“成分衝突”。
植物性藥性相互抵消或疊加:
例如,桑葉與薄荷都偏寒涼,若搭配菊花與金銀花同飲,寒性成分疊加,對脾胃虛寒者極易造成腹瀉、胃脹;反之,紅棗、龍眼、桂圓皆為溫補類,若體內濕熱旺盛再大量飲用,可能引發上火、口腔潰瘍、失眠等。
“藥食同源”並非“完全無毒”:
比如甘草雖常見於茶飲,但本身含甘草甜素,長期大量攝入可能引起“假性醛固酮升高”,導致鈉潴留、水腫、低鉀血症,甚至誘發心律失常。在醫學上,甘草的劑量使用是嚴格控制的。
“保健茶”誤用成“藥茶”:
如“降壓茶”中常含絞股藍、桑葉、羅布麻葉,這些成分對血壓確實有輕度影響,但不當搭配或服用過量,可能導致血壓波動過大,特別對已有降壓藥物的人群來說,易出現低血壓暈厥等風險。
毒副作用被低估:
民間常用的五指毛桃、土茯苓、夏枯草等雖為傳統草藥,但部分未經規範炮製或來源不明,其毒副成分殘留可能帶來肝腎負擔,甚至引發肝損傷。
實際案例警示:
廣東一位中年女性每天飲用自配“排毒茶”,由蒲公英、馬齒苋、決明子、枸杞等組成,結果三個月後出現持續腹瀉與肝酶升高,經檢查為藥物性肝損傷,追蹤後確認系長期攝入植物中某些肝毒性成分所致。
飲茶≠“治病”,功效宣傳應警惕誇大
目前養生茶市場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功能標籤泛濫、療效表述模糊。例如:
“菊花茶可清肝明目,緩解視疲勞”;
“金銀花茶能排毒養顏、降火解熱”;
“荷葉山楂茶可減脂瘦身”;
“烏龍茶能降脂、調血糖”。
這些說法雖然看似“科學”,但多基於動物實驗、小樣本研究或中醫經驗總結,缺乏大樣本、雙盲對照的臨床實證。
即便個別成分在體外實驗中顯示一定活性,也並不代表日常飲用就能達成同樣效果。食品與藥品的核心差別就在於:食品強調“安全可持續攝入”,而藥品強調“有效並可控副作用”。
當飲品被誤認為“具有治療功能”時,就容易出現“喝茶代替看病”“延誤病情”的後果。特別是對於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失眠、痛風等,若用戶僅依賴茶飲調理,而不進行常規醫學干預,長此以往,危害不可低估。
飲茶應基於體質、季節與病史搭配
養生茶並非完全無用,其價值在於調養、輔助、日常保健。但其搭配原則需遵循科學與個體化原則:
體質匹配:
陽虛怕冷者不宜飲用寒涼茶(如薄荷、菊花、桑葉);
陰虛上火者不宜頻飲溫補茶(如桂圓、紅棗、枸杞);
肝火旺盛者可適量飲用玫瑰、茉莉、菊花調和情緒。
季節適應:
春季宜甘平疏肝(玫瑰花、薄荷);
夏季宜清熱消暑(金銀花、綠茶、荷葉);
秋季宜養肺潤燥(百合、梨乾、麥冬);
冬季宜溫陽補氣(桂圓、紅棗、生薑)。
病史排查:
有慢性病、服藥人群應先諮詢醫生再選茶飲,避免成分干擾藥效;
懷孕與哺乳期女性不宜飲用含麝香、山楂、決明子等活血瀉下性成分;
胃病、腎功能不全者應遠離刺激性或利尿性強的植物茶。
推薦做法:
若確有飲茶調養需求,建議諮詢註冊營養師或中醫師,明確個體體質與健康目標,再量身制定配方,不盲信網紅推薦或“萬能茶譜”。
回歸飲茶本質,建立理性“茶養觀”
茶,本是飲水的一種形式。清潔、溫熱、富含多酚或香氣的水,確實可以舒緩情緒、增加飲水量、輔助新陳代謝。若能在此基礎上加入合理調配的花草果葉,其保健價值毋庸置疑。
但我們更應意識到:
茶不是藥,不能替代治療;
茶也不是水,不能毫無節制地攝入;
茶的成分複雜,不可“想喝就喝”“隨便混搭”;
茶的效果有限,應配合生活方式干預與醫學指導。
養生的關鍵,在於科學認知、持續執行、綜合平衡,而非依賴某一杯“神奇配方”。當我們把養生從“迷信”變成“理性實踐”,飲茶才真正回歸它原有的溫潤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