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治療為何需要特別的營養支持?

癌症治療過程對人體的打擊是全方位的,不僅是腫瘤組織的殺滅,也涉及正常細胞的損傷、代謝的紊亂與免疫系統的波動。尤其是在放化療期間,常見的副作用如食慾減退、噁心、口腔潰瘍、腹瀉等,都直接影響了食物的攝入與吸收。

此時,營養不僅是“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更承擔著以下幾項關鍵任務:

維持基礎代謝與免疫功能:確保身體有能力應對治療帶來的壓力與細胞修復。

防止體重下降與肌肉流失:癌因性消瘦(Cachexia)是一種常見的危重狀態,早期營養干預有助延緩。

提高治療耐受性與效果:研究顯示,良好的營養狀態有助提高放化療完成率。

降低感染與併發症風險:營養不足時,免疫細胞功能下降,感染率顯著上升。

因此,營養支持並非“吃得好”或“吃得多”這麼簡單,而是根據治療類型(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和個體狀況,制定精細化的干預策略。

“增強免疫”不能只靠進補

“吃點好補品增強免疫力”,這是不少家屬對抗癌營養的第一反應。人參、蟲草、燕窩、魚翅、牛奶、燉湯……被端上餐桌,一碗接一碗,希望以“高營養”驅趕病魔。但這背後的邏輯常常存在兩大誤區。

誤區一:補品=增強免疫?

事實上,所謂“補品”往往富含脂肪、膽固醇或高蛋白,不一定適合每位患者。部分中藥材如蟲草、鹿茸在人群中具有免疫調節效果,但缺乏臨床試驗證據支持其用於腫瘤治療期的廣泛使用。更重要的是,一些“補品”還可能刺激雌激素或干擾藥物代謝。

誤區二:能吃就要多吃?

很多家屬抱持“能吃是福”的觀點,但治療期間患者代謝狀態異常,攝入過多脂肪與蛋白質未必能被有效吸收,反而造成胃腸負擔。例如,一些患者在化療期間大量喝雞湯,導致噁心加重或脂肪瀉;有些人在免疫治療期使用高熱量保健品,反而引發免疫相關炎症反應。

增強免疫的關鍵,不在於“吃貴吃補”,而是建立在整體營養均衡、膳食可耐受、避免食源性風險的基礎之上。真正能支持免疫系統的,是充足的優質蛋白、適量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成分,以及合理的飲食節律。

不同治療方式對飲食的具體要求

癌症治療手段多樣,不同的治療方式對營養攝入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下是常見治療方法下的飲食調整思路:

手術治療期

術前準備:保持良好營養狀態有助於術後恢復,蛋白質需求增加,建議增加魚類、蛋類、豆製品攝入。

術後康復期:若涉及胃腸系統(如胃癌切除、腸癌手術),需採用分餐制、少量多餐、質地軟化飲食,避免難消化與刺激性食物。

放射治療期

常見副作用:口腔潰瘍、吞嚥困難、食慾下降。此時可採用溫和、低刺激、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如蒸雞蛋、溫豆漿、細膩粥品。

口腔護理同步進行:避免酸性、辛辣食物,保護黏膜修復環境。

化療期

主要問題:噁心、嘔吐、味覺障礙、便秘或腹瀉。建議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攝入中溫、不油膩食物如燉湯、煮蔬菜、溫和主食等。

避免“療前猛吃”:不少患者為了“儲備營養”在治療前暴飲暴食,反而在化療開始後加劇消化不良。

免疫/靶向治療期

注意免疫相關反應:如腹瀉、肝酶升高等,應特別留意肝臟解毒壓力,控制蛋白質總攝入量。

避免保健品干擾:部分植物性活性成分如人參皂苷、綠茶提取物等可能干擾藥物代謝路徑。

可見,不同治療階段飲食策略需“精細分層”,忌一概而論,更不可將“增強免疫”簡單化為“大補特補”。

食材選擇的基本原則與建議

治療期飲食強調“營養密度”而非“食物稀奇”。下列原則有助於構建適合抗癌期的食材結構:

優質蛋白

推薦魚、蛋、禽肉、豆腐等容易消化的蛋白來源,避免油炸紅肉與加工肉製品。雞蛋(特別是蛋黃)富含膽鹼,有助於肝臟代謝修復。

食用示例:雞蛋羹、三文魚粥、蒸雞胸肉、小蔥豆腐湯。

低脂高纖蔬菜

綠葉蔬菜提供葉酸、抗氧化物與膳食纖維,但需根據腸胃耐受度調整烹飪方式,宜蒸煮、少油、不加辛辣調料。

食用示例:蒸菠菜、炒西蘭花、南瓜粥、胡蘿蔔燉排骨。

複合碳水與全穀物

避免精製糖類及高GI主食(如白麵包、甜點),以糙米、小米、藜麥為基礎,保障能量平穩釋放。

食用示例:糙米飯、小米山藥粥、紅豆藜麥飯。

適量水果

選擇低糖、抗氧化含量高的水果,如藍莓、柚子、蘋果等。避免榨汁與罐頭水果,因糖分濃縮過高。

食用示例:蘋果泥、奇異果丁、涼拌火龍果。

控油控鹽控糖

過多調味料不僅加重腎臟與肝臟負擔,也會影響食慾與消化功能。烹飪以清蒸、燉煮、煮湯為主。

案例剖析:吃得對比吃得多更重要

案例一:林阿姨,肺癌術後放療期

林阿姨年近60,體型偏瘦,術後家人堅持“天天燉湯進補”,連燕窩、魚翅都上桌。但不久後,她開始腹脹、食慾減退,肝酶上升。醫生建議暫停“補湯”,改為少量多餐、溫熱流質,如雞蛋羹、南瓜粥、溫豆漿等,一個月後體能逐漸恢復,體重穩中有升。

案例二:劉先生,肝癌靶向治療期間

由於副作用導致口乾口苦、便秘嚴重,劉先生嘗試自行用蜂蜜、枸杞、藥酒等“調理身體”,結果引發嚴重肝功能波動。營養師介入後,重新安排其飲食結構,清除所有非必要保健品與藥膳,選用南瓜、藕粉、銀耳羹、豆腐等柔軟易消化食材,肝功能指標逐步恢復,療程得以繼續。

這兩則案例清晰表明:治療期間,“吃得對”遠比“吃得多”重要,“食補”不是堆疊補品,而是理解身體狀態後的科學干預。

家屬的角色:科學關懷而非情緒式餵養

在癌症治療中,家屬的心理往往更為焦慮,常以“多吃點”“補一補”來表達愛與支持。然而,這種情感式餵養,容易忽略患者本身的食慾、消化能力與臨床實際情況。

家屬可發揮的積極作用包括:

協助營養師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

注意食材安全、衛生,避免交叉感染

理解患者的食慾波動,避免強迫式進食

營造良好用餐氛圍,緩解患者抗拒情緒

記錄每日攝入量、體重變化、消化狀況等數據,便於醫療團隊評估干預效果

癌症治療不是孤軍作戰,飲食干預也不是短期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家屬與專業營養師、醫生的通力合作,是提升治療效果、減少併發症、延長生存質量的關鍵環節。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