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反应與副作用並非一回事
疫苗接種後出現的不適,通常可分為免疫反應與不良事件兩類。在醫學語境中,二者有著本質區別。
免疫反應是機體識別疫苗成分並激活防禦系統的過程,表現為局部紅腫、低熱、疲倦等,屬於正常生理反應。例如接種破傷風疫苗後手臂酸痛,或接種流感疫苗後輕微發燒,正是免疫系統在“學習識別敵人”的表現。
而**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則指超出正常反應範圍,可能造成明顯不適或健康風險的情況,如過敏性休克、神經系統異常等。幸運的是,這類真正的嚴重不良反應極為罕見,其發生率通常在百萬分之一以下。
以新冠mRNA疫苗為例,美國疾控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接種者中約有60%在首劑後出現注射部位酸痛,30%出現疲乏或低熱,但嚴重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僅為每百萬劑5例左右。
因此,不能將“接種後的不適”一概視為疫苗的“副作用”。許多時候,那些看似不適的反應,恰恰是疫苗發揮作用的表現。
“打完發燒”背後的科學機制
發熱,是疫苗接種後最常被提及的不適反應之一。許多家長在給孩子接種疫苗後,會注意到孩子出現輕度發燒現象,這往往引起焦慮和擔憂。
實際上,這是一種由免疫激活引起的系統性反應。疫苗進入體內後,免疫系統識別其為“外來抗原”,迅速釋放細胞因子(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這些分子通過作用於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體溫升高。
這種“程序性發熱”對免疫記憶的形成有積極意義。研究表明,適度的發熱能增強抗體生成和T細胞活性,使機體對病原體的識別更為持久和準確。
例如,在英國一項針對嬰幼兒的研究中,接種百白破疫苗後的輕度發熱,與更高的保護性抗體滴度呈正相關。這說明發熱並非疫苗失控,而是身體在認真“演練”。
當然,過高體溫或持續高熱超過48小時需引起重視,應及時就醫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感染或個體異常反應。但絕大多數“打完疫苗發燒”的案例,通常在1-2天內自然緩解,無需特殊處理。

常見疫苗接種後的不適反應有哪些?
不同類型疫苗由於成分、劑量、佐劑等不同,接種後反應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局部反應與全身反應兩類:
局部反應(發生率較高)
注射部位紅腫、疼痛、硬結
皮膚輕微發熱或瘙癢
輕壓感不適,通常1-3天緩解
全身反應(少見,但也常見於兒童)
發熱(低熱常見,超過38.5°C需留意)
乏力、肌肉酸痛、頭痛
噁心、輕微食慾下降
個例不良反應(極罕見)
過敏性反應(如蕁麻疹、哮喘發作)
過敏性休克(如呼吸困難、面色蒼白,極端罕見)
神經系統反應(如面癱、抽搐,需進一步醫學鑑定)
例如,接種新冠mRNA疫苗(如Moderna、輝瑞)者中,約有15%報告疲倦或肌肉酸痛,但大多數在兩天內緩解。而中國廣泛使用的滅活疫苗(如科興、國藥)因成分溫和,接種反應比例更低,適合老年人群。
應當明確的是,疫苗接種後的不適反應通常短暫且可控,遠遠輕於病毒本身帶來的症狀。以新冠病毒感染為例,其發熱、咳嗽、胸悶、甚至呼吸衰竭的風險,顯著高於疫苗引發的不適。
真實案例:接種反應與個體差異的體現
公眾對疫苗副作用的擔憂,常常源於身邊個例經驗。以下兩個真實案例有助於更清晰地理解反應的本質:
案例一:青年教師接種九價HPV疫苗後低熱兩天
陳女士,29歲,在完成第一針九價HPV疫苗後,出現輕度低熱(37.8℃)並伴隨輕微乏力,持續約48小時後自行緩解。無其他不適。後續第二、三針均無反應。
→ 醫生判斷為正常免疫激活過程,無需干預,提示多飲水、注意休息。此類反應表明疫苗正在發揮作用。
案例二:5歲男童接種百白破疫苗後高燒並抽搐
廣州一名5歲男童在接種百白破疫苗後當天夜間出現39.5℃高燒,並伴熱性驚厥,入院觀察。排除其他感染後,醫院評估為熱性驚厥,非疫苗成分導致的直接神經毒性。
→ 兒科專家說明,高熱抽搐本身在兒童中屬常見體質反應,與疫苗存在時間相關性但非因果性,後續可繼續接種但需加強監測。
這兩個案例說明,即便接種同一種疫苗,反應因人而異,大多數人的體驗是安全溫和的。而即使偶有較強反應,也並不意味著疫苗“出問題”,而可能只是個體差異所致。
為什麼安全性高的疫苗仍需密切監測?
儘管疫苗的整體安全性經過嚴格臨床試驗與上市審批,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仍需密切監測。這並非說明疫苗“有問題”,而是出於對公眾健康的高度負責。
全球各國均建立了疫苗不良事件監測系統(如中國的CNAEFI系統、美國的VAERS系統),用於接收醫生與公眾報告的任何接種後異常反應,並由專業機構進行因果關聯分析。
這種機制的意義在於:
發現極罕見副作用(如某些人群對疫苗成分過敏)
動態評估不同疫苗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的表現
優化接種策略,提高接種安全性和公眾信心
例如,2021年歐洲藥監局注意到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在少部分接種者中與血栓相關,經數據核查後調整推薦人群,避免風險擴散。
這類監測機制的存在,恰恰說明現代疫苗管理不僅關注“有效”,更關注“安全”,並願意為個別不確定性負起責任。
如何建立公眾對疫苗反應的理性認知?
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疫苗接種反應往往在網路上被放大。某人接種後發熱、暈厥甚至進醫院的報導,容易引起公眾恐慌。但從科學角度看,大多數此類事件屬於偶發的時序相關,並非疫苗引發的因果關係。
建立理性認知,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了解疫苗接種反應的正常範圍:發熱、酸痛、乏力常見,無需過度擔憂。
重視真實不良反應的識別標準:高熱不退、過敏症狀、精神狀態異常需及時就醫。
科學看待個體差異:不能以個別人反應推斷整個疫苗群體安全性。
諮詢專業醫生而非網路評論:有接種疑慮者應找醫生個別評估,而非聽信網路言論。
關注權威機構的安全通報:如中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信息更具公信力。
疫苗是一種公共衛生干預手段,它在降低疾病發病率、控制傳染源、保護弱勢群體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比起疫苗引發的一點不適,疾病本身造成的風險、併發症和醫療負擔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