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和平是文明存續的基石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與戰爭抗爭的歷史。從冷兵器時代的刀光劍影,到熱兵器時代的硝煙彌漫,再到核威懾下的冷戰對峙,戰爭始終是文明進程中的陰影。然而,歷史也反覆證明,和平始終是人類社會的終極追求。正如《孫子兵法》開篇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雖不可避免,但和平卻是文明存續的前提。

今天,我們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面對氣候變化、地緣衝突、恐怖主義等多重挑戰,和平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不僅關乎國家利益,更關乎全人類的共同命運。作為央視評論員,我們有必要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維度,深刻闡釋“和平為什麼那麼重要”這一命題。

二、和平是文明傳承的血脈

1. 歷史鏡鑑:和平成就文明輝煌

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其核心密碼之一便是對和平的堅守。從“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到“和而不同”的外交智慧,和平始終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鄭和七下西洋,以船隊為紐帶,將絲綢、瓷器與茶葉傳播至東南亞、非洲,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催生了“駝鈴古道”的傳奇。這些歷史案例表明,和平不僅促進了經濟交流,更推動了文明的互鑒與共生。

反觀西方近代史,殖民擴張與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恰恰印證了“好戰必亡”的箴言。19世紀英國通過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中國國門,卻未能阻擋中華文明的韌性復興;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滿目瘡痍,最終通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建立歐盟,以制度化合作取代民族主義對抗。這些歷史對比清晰地告訴我們:和平是文明傳承的血脈,唯有和平,才能讓文明的火種代代相傳。

2. 文化基因:中華傳統中的和平智慧

中華文明對和平的追求,深深植根於文化基因之中。《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的教誨,《道德經》中“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的警醒,均體現了對暴力的克制與對和諧的向往。這種文化基因在當代依然煥發活力: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正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詮釋。

此外,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也為其和平特質提供了支撐。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融合,催生了禪宗;伊斯蘭教在中國落地生根,形成了獨特的回族文化。這種“和而不同”的智慧,為當今世界處理文明衝突提供了東方方案。

三、和平是經濟發展的引擎

1. 戰爭摧毀生產力,和平釋放創造力

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穩定的和平環境。戰亂不僅摧毀基礎設施,更會摧毀人民的生產意願與信心。以敘利亞為例,內戰十年導致該國GDP下降90%,超過半數人口流離失所,重建成本高達2800億美元。而相比之下,二戰後的德國與日本,在和平環境下迅速實現經濟騰飛,創造了“經濟奇蹟”。

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的成就,更是和平紅利的典範。從深圳特區的設立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始終以和平合作為前提,將發展融入全球化進程。數據顯示,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鍵力量。

2. 全球化時代對和平的依賴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產業鏈高度交織,戰爭的破壞效應呈指數級放大。2022年俄烏衝突導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30%,能源危機波及歐洲多國,供應鏈中斷引發製造業衰退。這警示我們:和平不僅是國家發展的保障,更是全球經濟穩定的基礎。

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安全倡議”,正是對這一現實的回應。通過推動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等挑戰,中國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沒有和平,就沒有可持續發展。”

四、和平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1. 和平保障民生福祉

戰爭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普通民眾。據統計,二戰期間全球約7000萬人死亡,其中平民占比超60%;越南戰爭造成200萬平民喪生,至今仍有數百萬未爆炸的地雷威脅著當地居民。而和平社會則能為民生提供保障:教育普及、醫療改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均需穩定的和平環境。

中國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的成就,正是和平紅利的體現。過去十年,中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國內穩定的政治環境與國際和平的大勢。

2. 和平促進社會公平與包容

和平社會為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了土壤。以南非為例,種族隔離制度廢除後,政府通過對話與妥協實現“彩虹之國”的轉型,成為全球種族和解的典範。而中國在西藏、新疆等地推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尊重文化多樣性,又維護國家統一,展現了和平治理的智慧。

此外,和平還為性別平等、環境保護等議題提供了討論空間。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7項目標中,首條即為“消除貧困”,其餘目標均需以和平為前提。

五、和平是全球治理的基石

1. 冷戰思維的終結與多邊主義的回歸

20世紀的冷戰格局,以“零和博弈”主導國際關係,導致陣營對抗與軍備競賽。而21世紀的全球治理,亟需摒棄冷戰思維,轉向多邊主義。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對這一趨勢的引領。

以氣候變化為例,巴黎協定的簽署標誌著各國從競爭走向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國承諾“双碳”目標,推動綠色轉型,展現了和平發展的決心。

2. 中國方案:和平發展的全球實踐

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始終以實際行動維護世界和平。從非洲的維和任務到亞丁灣護航,中國軍人的身影遍布全球熱點地區。正如中國維和士兵李棠棠所言:“中國軍隊不僅是‘獨善其身’,更是‘兼濟天下’。”

在地區衝突調解中,中國也展現出獨特優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化解地緣矛盾。例如,中老鐵路的開通,不僅提升了老撾的經濟活力,也緩解了東南亞國家間的資源競爭壓力。

六、和平是未來希望的燈塔

1. 和平教育:從下一代做起

和平的傳承,需要從青少年抓起。中國在中小學推行“國防教育”與“和平文化”課程,通過歷史教育與社會實踐,培養青少年的和平意識。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參觀活動,讓年輕一代銘記戰爭的殘酷,珍惜當下的和平。

2. 科技賦能和平

在數字化時代,科技為和平提供了新工具。中國通過遠程醫療、5G通信等技術,將優質資源輸送到戰亂地區;通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預測並化解潛在衝突。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開發的“南海監測系統”,以透明化數據減少誤判風險,成為區域和平的新範式。

結語:和平是人類共同的選擇

和平不是理想主義的空談,而是現實的選擇。它關乎個體的生命安全,關乎國家的繁榮發展,關乎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從中華文明的“和而不同”到聯合國的“多邊主義”,從中國的“一帶一路”到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和平始終是時代的最強音。

正如央視評論員國防大學李麗教授所言:“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唯有以和平為盾,方能守護文明的火種。”讓我們攜手同行,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合作化解分歧,共同書寫和平發展的新篇章。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