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未盡而燥初生:立秋的身體考驗來自何方?

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在氣候轉換中扮演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黃帝內經》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容平意指萬物開始收斂、沉靜,自然界的陽氣開始由盛轉衰,陰氣漸生,氣候由熱轉涼。但在實際生活中,“秋老虎”肆虐,氣溫依然高企,尤其南方地區往往“秋未涼、暑未散、濕未去”,加之白天地溫高、夜間漸涼,晝夜溫差逐步增大,對人體內環境調節能力提出挑戰。

此時最常見的就是“暑濕未退”。人在夏季多食冷飲、貪涼納蔭,濕氣容易鬱於脾胃,表現為四肢沉重、倦怠乏力、胃口不佳;而隨氣候轉燥,又逐漸出現皮膚乾癢、口鼻乾澀、便秘等“秋燥”症狀。中醫稱之為“溫燥夾濕”,濕未盡而燥已生,寒熱交錯,陰陽交織,極易影響脾肺功能。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肺主皮毛,司呼吸之機。當脾困濕邪、肺受燥擾,就容易出現“外咳內困”,即外在咽痛乾咳,內在疲乏倦怠。正因如此,立秋養生重在“祛暑濕、潤肺燥、調中氣”,茶飲便成為一個順勢、溫和而實用的選擇。

秋飲當以茶代奶:中醫為何不倡“秋天第一杯奶茶”?

社交平台上掀起的“秋天第一杯奶茶”熱潮,看似甜美浪漫,卻在中醫視角中暗藏隱患。奶茶多含高糖、高脂,搭配珍珠、奶精、植脂末等加工成分,不僅容易引發血糖波動,還可加重體內濕熱與痰濕負擔。

郭斌教授指出:“立秋雖入秋序,但暑濕未消,此時飲用過甜、過膩之品,會助濕生痰,反令脾胃功能更加低迷。”此外,乳製品在中醫中屬“滋膩”之物,易滯中焦,尤其對於本就濕氣偏重、食慾不振、舌苔厚膩之人而言,飲奶茶無異於“雪上加霜”。

相較而言,中藥茶飲配合食療思維,不僅口感溫潤,還能根據個體體質進行微調,有效應對立秋階段的身體變化。例如清熱而不寒、潤燥而不膩、化濕而不傷正的茶方,在養陰潤肺的同時,也避免了脾胃受損,是更契合時令的“秋日之選”。

立秋茶飲何其多?四款順應天時的潤養茶方

為助人體順利從夏入秋,中醫推薦以下四款“秋季第一茶”,各具功效,均能調理脾肺、化濕養陰:

一、杏梨潤肺茶

配方:鴨梨1個(切塊)、甜杏仁10克、百合15克

做法:加水500毫升,煮沸後轉小火慢燉20分鐘

功效:生津潤燥、止咳平喘,尤其適合秋燥初起的乾咳無痰、咽乾音啞者。

應用案例:北京市趙女士,每逢換季即喉嚨乾癢、嗓音沙啞,自從立秋後每日飲用杏梨茶一周,自覺喉嚨明顯潤澤,說話不再刺痛。

二、枸杞菊花桑葉茶

配方:枸杞15克、菊花10克、桑葉5克,氣虛者可加黃芪15克

做法:用沸水沖泡,加蓋悶5分鐘

功效:滋肝明目、清熱利咽,緩解眼乾澀、頭暈目眩、咽癢輕咳等常見秋燥表現。

應用建議:每日一次,建議下午3–5點間飲用,此時“肺經當令”,更利於藥性發揮。

三、天冬蘿蔔飲

配方:白蘿蔔100克(切片)、天冬15克、蜂蜜適量

做法:加水煮15分鐘,放涼後調入蜂蜜

功效:清火潤燥、通腑降氣,適合便秘口苦、夜眠煩熱者。

注意事項:糖尿病患者應去除蜂蜜,孕婦忌服天冬,脾虛便瀉者不宜常飲。

四、紫薯銀耳蓮子羹

配方:銀耳20克(泡發)、紫薯50克、蓮子10粒

做法:銀耳煮1小時至軟糯,再加入紫薯與蓮子,續煮30分鐘

功效:滋陰潤膚、健脾安神,適合皮膚乾癢、失眠多夢者食用。

提示:該羹偏滋潤,脾虛泄瀉者不宜大量食用。紫薯含糖高,糖尿病患者需酌情減量。

以上茶飲與羹湯皆為非處方性質,適合家庭調理之用。但仍建議在飲用前了解自體質,或諮詢專業中醫,以做到“辨證飲茶”。

飲茶有時,亦有度:喝對了才能真正養生

即便是再好、再對症的養生茶飲,也不宜過量濫飲。《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順應自然、調和節律,是中醫的核心原則。在立秋時節飲茶,應關注以下幾點:

一、飲用時間宜下午三至五點。

此時正值“肺經當令”,肺屬金、主秋,是調節呼吸與潤澤的核心臟腑。此段時間飲潤肺之茶,更易引導藥力入肺經,提高效果。

二、每週飲2至3次為宜。

茶飲屬日常調養手段,不可取代正餐或當水狂飲。適度攝入方能避免寒涼傷脾,長期堅持亦利於調節體質。

三、冷热適中,忌趁熱飲燙。

不少人飲茶習慣“趁熱入口”,殊不知高溫液體對食道黏膜有害,且秋燥當防“上火”,飲溫茶方為適宜。

四、飲茶同時應調整生活節律。

立秋養生非一杯茶可全代,配合早睡早起、減少熬夜、適度運動、戒油膩冷飲等習慣,方能起到協同調理之效。

體質各異,宜忌有別:養生茶也需“因人制宜”

養生並非一味模仿,個體差異決定了不同人對同一茶飲的反應也可能大不相同。中醫講“辨體質而施調理”,即便是“秋天第一杯茶”,也要因人、因症選擇。

糖尿病患者:

建議避免含蜂蜜、紫薯等成分的茶飲。可選擇桑葉、菊花、黃芪、枸杞等溫和草本,既調氣又不升糖。

孕婦人群:

不宜飲用含杏仁、天冬等藥性滑利、可能刺激子宮的茶方。可選擇百合、蓮子、銀耳等溫和滋養類食材。

脾虛泄瀉者:

忌食性寒、滑腸的銀耳、蘿蔔等,應以健脾為主,可適量飲用黃芪、陳皮類溫補方。

易上火者:

宜選擇清潤為主,如桑葉、菊花、百合類茶飲,避免加入辛溫藥材或高糖食材。

兒童與青少年:

不宜隨意飲用成人配方藥茶,可適當使用新鮮水果搭配菊花、枸杞,兼顧口感與溫和保健作用。

“秋天第一杯養生茶”雖小,但折射出中醫“未病先防、天人合一”的智慧。飲一杯順時順性的茶,是順應秋令、調理體內節律的開始,也是在喧囂都市生活中,為身體騰出一份“自然空間”。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