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新視角:“茶咖同飲”數據令人驚喜
2024年發表於《歐洲營養學雜誌》的一項大規模隊列研究,引發了健康圈的廣泛討論。研究者對超過21萬名40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平均長達12年的隨訪,採集其飲茶與飲咖啡的頻率、種類、飲用量等數據,並追蹤其死亡率及骨質疏鬆發生情況。
結果令人驚訝:相較於不飲用或僅單獨飲茶/咖啡者,那些經常“交替或同時飲用”茶與咖啡的人群,全因死亡風險平均降低了22%,而在骨質疏鬆方面,發生風險則下降了高達32%。
研究人員進一步剖析發現,這種“協同作用”並非簡單相加。也就是說,茶與咖啡成分各自對健康有益,但當它們共同出現在飲食中時,可能在抗氧化、抗炎、調節骨代謝等方面產生了“疊加放大效應”。
該研究採用多變量調整模型,排除了吸煙、運動、飲食結構等常見干擾因素,因而結果更具可靠性。這意味著,這一組合飲品或許值得納入健康飲食範疇,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的飲水選擇。
抗氧化“双劍合璧”:自由基清除能力更強?
無論是綠茶、紅茶、烏龍茶,還是美式咖啡、拿鐵、意式濃縮,它們都含有豐富的植物多酚類物質。這些天然抗氧化劑可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延緩細胞衰老,保護血管與器官組織。
具體來看:
茶多酚中,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是強效抗氧化分子,對心腦血管、肝臟功能、免疫系統都有保護作用。
咖啡則含有綠原酸、咖啡酸等多酚類物質,尤其在中度烘焙的咖啡中更為豐富,也具有抗氧化、抗炎、降糖等作用。
當這兩類飲品同時攝入,研究發現機體的抗氧化能力指標如ORAC(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顯著提升。
有趣的是,這種增強並不呈現“中和”或“競爭”,而更像是“双劍合璧”:茶中的兒茶素在較低溫度下吸收更好,咖啡的多酚在胃部停留時間長,分別作用於不同消化區段,協同發揮功效。
一位曾患脂肪肝的深圳工程師李先生,自從早上喝咖啡、下午飲綠茶後,持續一年體檢顯示肝功能指標、血脂水平均有改善。他的經驗印證了這類組合飲品在“低炎症、高代謝”狀態建立中的潛力。

骨質疏鬆顯著減少:咖啡和茶是“護骨搭檔”?
骨質疏鬆作為一種隱性代謝性疾病,往往在中老年群體中悄然發生,特別是女性更是高風險群體。傳統觀念中,人們擔心咖啡會“帶走鈣質”,但研究的更新打破了這一舊有認知。
新近的營養流行病學數據表明:
每天飲用1~2杯咖啡者骨密度非但沒有下降,反而略高於完全不飲用人群;
適度飲茶(如每天2~3杯)與骨折風險下降之間也存在相關性;
同時飲用茶與咖啡者,骨密度維持時間更長,尤其在髖骨、脊柱部位表現明顯。
其機制可能包括:
咖啡中的咖啡因在一定劑量下可刺激成骨細胞活性;
茶中氟化物與植物雌激素類成分有助於骨礦沉積;
多酚類物質可減輕慢性低度炎症,延緩骨質流失;
咖啡和茶均富含鉀、鎂等礦物質,有助於電解質平衡。
專家提醒,咖啡對骨密度的“負效應”僅出現在極高攝入量(每日超過5杯以上)且伴鈣攝入不足的人群中。若能合理搭配膳食鈣源,如乳製品、綠葉蔬菜,並控制咖啡因總量,實際上茶+咖啡更可能是“護骨好搭檔”。
警惕“過量陷阱”:每天喝多少才是合理區間?
雖然“茶+咖啡同飲”展現出健康潛力,但也並不意味著無限量飲用便更有益。科學建議中,多項指南都對每日咖啡因攝入量設有上限。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健康成年人每日攝入咖啡因總量不宜超過400毫克,相當於2~3杯中等濃度咖啡 + 2杯綠茶。
具體參考如下:
一杯200ml美式咖啡約含95mg咖啡因;
一杯綠茶約含30~50mg咖啡因;
黑茶、紅茶咖啡因含量略高,烏龍茶中等;
脫因咖啡和白茶等低咖啡因飲品可用於搭配平衡。
最佳飲用時段建議:
上午9:00–11:00適宜飲用一杯咖啡,提神、保護代謝;
下午15:00–17:00適宜飲一杯茶,有助於緩解午後疲勞;
避免空腹飲用,防止胃酸過多;
睡前六小時內避免高咖啡因飲品,以免影響睡眠。
控制好劑量與時機,是“組合飲”的前提。過量攝入可能引發焦慮、胃部不適、心律加快等問題,尤其對咖啡因代謝慢者(如攜帶CYP1A2基因慢代謝型人群)影響更大。
不同人群能否喝?這些情況需因人制宜
儘管“茶+咖啡”組合展現了較多健康優勢,但也存在個體差異與特殊群體禁忌問題。以下幾類人群需特別留意: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
每日咖啡因攝入不宜超過200mg,建議選擇低因茶類或脫因咖啡。
兒童與青少年:
未成年人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建議限制高咖啡因飲品,以清水、豆漿為主。
胃潰瘍、胃食管反流患者:
咖啡與部分茶葉(如紅茶)刺激胃酸分泌,飲用後易致反酸、胃脹,應避免空腹飲用或選擇溫和種類如白茶。
高血壓或心律不齊者:
咖啡因有升壓作用,需控制總量並密切監測心率血壓。
失眠人群:
慎飲咖啡或高濃茶,應將飲用時間提前至中午前。
個體差異決定了同樣的“飲品組合”可能帶來不同效果,科學選擇與適量攝入,才是發揮健康潛力的根本前提。
一位退休老師的“茶咖日程”讓他精神與骨骼雙收穫
68歲的陳老師是杭州某中學退休教師,幾年前因體檢顯示骨密度偏低而開始關注飲食調整。起初他嘗試鈣片補充,但因胃部不適終止服用。
後來他在營養師建議下,早上飲用一杯黑咖啡配全麥吐司,中午後則泡上一杯綠茶或白茶。兩年堅持下來,不僅睡眠質量提升,記憶力增強,最近一次體檢顯示骨密度有回升趨勢,精神狀態也更加穩定。
他表示:“我每天的飲品從單調的白水變成了有節奏、有層次的‘飲養流程’,不僅是口感上的滿足,也是對身體的呵護。”
這個案例表明,只要方式得當、節奏合理,“茶+咖啡”也能成為中老年群體保健策略中的一部分,為精神狀態與骨骼健康提供協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