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轉折之際,“寒包火”為何易於形成?

立秋節氣雖標誌著秋季的開始,但氣溫並未迅速轉涼,尤其在南方地區,“秋老虎”依舊發威,白天地氣溫高、濕度大,夜間又驟降清涼,晝夜溫差加大。此時,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陰氣漸長,人體的內在調節也面臨一輪適應考驗。

在這種環境變化下,如果人們繼續貪涼飲冷,或反覆進出空調房,加上體內積熱未清,極易形成“外寒內熱”的狀態,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寒包火”。

具體而言,“寒包火”指的是表層被寒邪所包裹,而內部卻因熱邪未解或陽氣鬱結而持續升騰。中醫經典《景岳全書》中就有記載:“陽鬱而外寒束之,寒包於外而火鬱於中。”寒邪阻遏衛陽,使熱邪不能透達外解,熱氣內困,漸成隱患。

這一病機尤其常見於季節更替、人身未調、飲食失衡的情況。由此可見,“寒包火”並不是某種罕見病症,而是環境、體質、行為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尤應在立秋之後加以重視。

冷飲當道之際,“秋天第一杯奶茶”為何成風險導火索?

現代人習慣以飲品標註季節儀式感,而“秋天第一杯奶茶”則成為這一趨勢中的代表。社交平台上鋪天蓋地的奶茶圖與打卡文案,讓人們在節氣變換時第一時間投入到“甜與暖”的懷抱。

但問題在於,這種奶茶往往是“外涼內甜”的代表性飲品。一方面,大部分奶茶在飲用時溫度較低,帶有冰塊或冷藏;另一方面,配料中含有大量糖、奶精、珍珠、布丁等,屬於中醫所說的“滋腻生濕”“化熱助火”之物。

當這類飲品在“暑熱未退”“秋燥初起”之際大量攝入時,極易形成一種表寒裡熱的狀態。尤其對於原本脾胃虛弱、體質偏熱、易上火的人來說,這樣的冷热交雜會帶來更大挑戰。

一位來自杭州的28歲白領小林,在立秋當天與朋友相約打卡“秋天第一杯奶茶”,當晚便出現口乾咽痛、夜間盜汗、臉頰發熱、腹部不適等問題。就診後被中醫診斷為“寒包火”夾濕體質,需要調理脾胃、疏解鬱熱。

這個案例並非個案。在臨床上,諸如“秋初喝涼飲誘發咽炎”“腹瀉與便秘交替”“濕熱困脾”等問題,都與飲食結構的冷热搭配失當有關。“奶茶雖香,但體質未調”,成為不少年輕人換季時期的健康陷阱。

“寒包火”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警惕這些身體信號

“寒包火”的表現往往並非單一症狀,而是多系統交織的結果。由於外寒束表、內熱鬱結,身體在對抗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複雜信號:

一、咽喉腫痛、口乾唇裂

雖然外感風寒,但咽喉灼熱感明顯,講話費力,甚至伴有聲啞。此乃“熱鬱上焦”。

二、鼻塞清涕、頭重如裹

寒邪侵犯上呼吸道,引起鼻腔粘膜水腫,與體內鬱熱形成“寒熱夾雜”型鼻炎。

三、腹脹腹瀉或便秘交替

外寒影響腸道蠕動,內熱擾動脾胃,導致大便忽稀忽乾,消化吸收失衡。

四、夜間盜汗、面部潮紅

陽氣鬱滯不得外達,熱蒸於內,形成“虛熱外泄”,尤其夜間表現明顯。

五、舌苔厚腻、脈象浮滑

舌診與脈象多呈現“濕熱夾寒”特徵,為寒熱並存的重要佐證。

這些症狀若單獨出現,可能不易察覺,但若組合呈現,並反覆出現在季節交替期,則需警惕“寒包火”體質正在形成或已被激發。

中醫視角下,“寒包火”應如何調理與干預?

“寒包火”的核心是“寒為表、火在里”,調理思路應以“解表散寒、清熱利濕”为綱。治療時需權衡寒熱之性,不可單用寒藥清熱,也不可盲用溫補散寒,應辨證施治、對症調理。

常用調理策略如下:

疏風散寒、辛溫解表

如症狀以鼻塞、頭重為主,可用荊芥、防風、紫蘇等辛溫解表藥,幫助寒氣外泄。

清熱解毒、養陰潤燥

如咽乾口苦、咽痛明顯,則需配伍連翹、黃芩、百合、麥冬等,清熱兼潤肺。

健脾化濕、理氣和中

如腹脹便溏夾便秘者,可佐以藿香、陳皮、白術等健脾藥,恢復運化功能。

扶正祛邪、調和陰陽

整體症狀持續反覆者,可適用玉屏風散、參苓白術散等中成藥或湯劑,在專業指導下綜合調理。

此外,還可通過食療配合調和體質。例如喝溫熱生薑紅棗水以溫中祛寒,食用山藥薏米粥以健脾祛濕,避免寒涼瓜果與冰鎮飲料,加強胃腸道的“御寒”能力。

秋日飲食不在“第一口奶茶”,而在“四季之中調中氣”

從中醫角度看,立秋後人體養生的重點應當是“健脾化濕”“滋陰潤燥”“收斂陽氣”。這既是一種順應自然氣候變化的調節,也是在生活細節中的實踐。

針對這個階段的飲食結構調整,專家建議如下:

飲品以溫潤為主,少冰少甜

秋季不宜再貪冰飲,奶茶類飲品盡量選擇去冰、去糖,或以熱飲調和。

食材宜用潤燥之物

如鴨梨、銀耳、百合、蓮子等食材,既清潤又不傷正氣,能輔助緩解秋燥引起的皮膚乾裂、咽喉不適等問題。

避免辛辣油膩,減少濕熱積聚

如燒烤、火鍋、辛辣醬料,易助火生濕,加重脾胃負擔。

合理搭配主食與蔬果,調和脾胃

山藥、薏米、紅薯等“中和”型主食,有助於增強運化功能,減少內濕積滯。

通過這些細節的調整,即便在應景地喝一杯奶茶,也能通過飲食結構整體平衡來化解潛在負擔,避免過度傷害脾胃陽氣。

正確看待儀式感,用健康方式迎接秋天的第一口溫暖

生活中的小儀式感無可厚非,奶茶作為都市情感與社交的載體,也並非原罪。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以健康的方式去承載這種“儀式”,而不是讓它成為健康隱患的開端。

可以嘗試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替換為“秋天的第一杯養生茶”,如枸杞菊花茶、杏梨百合茶、薏仁山藥粥等,既有節氣感,又兼顧身體調理。或與親友相約喝一杯熱豆漿、溫紅茶,不僅暖胃,更暖心。

中醫所強調的“天人合一”,正是希望人在日常中順時而養、審因施養,找到與自然節律的和諧相處之道。在這個轉涼的季節,與其被潮流裹挾,不如借一杯真正溫暖身心的飲品,為自己的秋天打下健康而沉靜的起點。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