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緣何四起?“水煮蛋致帕金森”說法從何而來?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動作遲緩、震顫、肌肉僵硬等症狀,與多巴胺神經元的退化密切相關。誘發因素複雜,包括遺傳背景、環境毒素、年齡增長及氧化應激等。

有媒體報導稱,雞蛋中含有膽鹼,膽鹼代謝過程可能產生三甲胺氧化物(TMAO),TMAO與血管硬化、炎症及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存在潛在聯繫。這種關聯被部分報導斷章取義,轉化為“水煮蛋等於帕金森加速器”的標題,最終在網路上大肆傳播。

但真實的科學觀點遠不如此簡化。首先,膽鹼本身是維持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的重要營養素,參與合成乙醯膽鹼,是神經傳導不可或缺的物質。其次,TMAO是否會導致帕金森病仍缺乏直接證據,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其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醫生曾公開表示:“每天適量吃雞蛋不會增加帕金森病風險,反而對神經保護有正向作用。”因此,與其恐慌雞蛋,不如從飲食整體結構、生活方式和疾病預防機制上尋求科學答案。

營養價值不容忽視:雞蛋是大腦的“優質燃料”

雞蛋因其營養成分全面而被稱為“天然營養倉庫”。一個中等大小的雞蛋(約50克)熱量大約為70千卡,含有6克優質蛋白,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對大腦健康而言,雞蛋尤其提供三類關鍵營養物質:

膽鹼

這是構成腦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重要前體,參與記憶、注意力、學習能力的維持。多項研究表明,膽鹼攝入不足與認知功能下降有關。

卵磷脂

作為細胞膜的組成部分,卵磷脂有助於神經細胞的修復與信號傳導,有研究指出其在改善輕度認知障礙中具有輔助作用。

維生素B12與D

B12對神經髓鞘保護至關重要,而維生素D則在調節神經發育與抗炎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雞蛋是這兩種維生素的天然來源之一。

此外,雞蛋所含的硒、鐵、鋅等微量元素對維持腦部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謝均有作用。綜上,雞蛋不僅不會“損腦”,反而是維護神經系統健康的重要助力。

錯誤一:每天吃太多,忽視膽固醇風險

蛋黃中含有較多膽固醇,每100克約含585毫克,但這並不等於“吃雞蛋就升血脂”。人體血清膽固醇受多重機制調節,適量攝入雞蛋對大多數健康人群而言並不會顯著增加血脂水平。

但若每天攝入數量過多,例如超過3顆以上,特別是搭配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確實可能在高風險人群中引起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負擔。

營養學共識建議:健康成人每天攝入雞蛋1~2個為宜;有高膽固醇、脂肪肝或動脈硬化家族史者應遵醫囑控制攝入量。

有個典型案例值得借鑒:南京的王先生堅持每天早晨吃三顆水煮蛋,自認為“天然食物最安全”,但兩年後體檢顯示總膽固醇升高,被診斷為輕度脂肪肝。調整為每週吃5~6顆蛋並增加運動後,指標明顯好轉。

吃得多不一定更好,適量攝入才是關鍵。

錯誤二: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營養失衡反而傷身

“蛋黃含膽固醇,吃了不健康”是許多人的認知誤區,尤其在健身、減脂人群中流傳甚廣。然而,剝離蛋黃只吃蛋白可能造成嚴重營養流失。

蛋黃中的價值不可替代:

含有90%以上的卵磷脂;

富含脂溶性維生素A、D、E、K;

是鐵、鋅、葉黃素的重要來源;

為嬰幼兒和老年人提供大腦所需脂類。

相比之下,蛋白雖然富含蛋白質,但營養種類相對單一,缺乏脂類與微量元素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學營養系曾進行一項實驗證明,長期只攝入蛋白的人群中,維生素D和B族維生素的攝入普遍不足,部分人甚至出現免疫力下降與記憶力減退。

因此,除非特定病情需要限制膽固醇攝入(如腎病綜合徵、高膽固醇血症等),健康人群更應選擇“全蛋攝入”,才能實現營養協同效應。

錯誤三:生吃雞蛋更營養?事實恰恰相反

一些人出於追求“原始營養”的理念,習慣將雞蛋打入牛奶中生吃,甚至飲用生雞蛋液,認為加熱會破壞其活性成分。但這種做法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

主要隱患包括:

生蛋可能含有沙門氏菌,攝入後可引發腹瀉、發熱、嘔吐,尤其對兒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具危險;

生蛋清中的抗生物素蛋白(Avidin)會干擾生物素(維生素B7)吸收,長期食用可引起皮膚問題、神經障礙;

生蛋白吸收率僅50%左右,煮熟後可達90%以上。

烹飪方法上,以水煮蛋為佳,8~10分鐘的加熱不僅可以殺滅細菌,還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營養活性。如喜愛溏心蛋,建議選擇通過生食級認證的雞蛋,並確保儲存與衛生條件達標。

寧可少一點“生感”,也不要以健康為代價。

錯誤四:用雞蛋替代主食,減肥反而更難

在一些極端低碳水減肥食譜中,雞蛋被用來完全替代主食甚至取代部分蔬菜。短期內體重確實下降,但長期則面臨多種健康風險。

營養失衡主要表現為:

缺乏膳食纖維,引起便秘;

血糖調節紊亂,進食反彈欲望增強;

攝入蛋白過多,腎臟代謝負擔加重;

忽略主食所含B族維生素及抗氧化物。

科學減肥強調“營養均衡、熱量控制”,而非單一依賴某種食材。雞蛋可以是蛋白質的來源,但絕不是能量的全部。搭配糙米、紅薯、燕麥等低GI主食,配合綠葉蔬菜與健康脂肪,才能實現“瘦得健康”。

一位曾靠“雞蛋+黃瓜”飲食瘦身的深圳女生在兩月後出現月經紊亂、精神易怒,後經調整飲食結構,體重雖略回升,但身體恢復正常,情緒也更穩定。

減肥是一場與身體和諧相處的旅程,不是與營養作對的戰鬥。

健康吃蛋的四個建議,讓營養“蛋”然有序

選擇新鮮蛋源

蛋殼完整、表面粗糙者更新鮮;購回後盡量冷藏儲存於4℃以下,防止細菌滋生。

控制每日數量

健康成年人每日1~2個足矣;特殊人群(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應遵醫囑評估食用量。

注意烹調方式

水煮、蒸蛋、煎蛋少油版優於油炸或裹粉炸製;避免高鹽高脂搭配(如鹹鴨蛋+肉鬆+白米飯組合)。

合理搭配食物

與蔬菜、全穀物同食可改善氨基酸吸收率,提升飽腹感,避免營養偏倚。

雞蛋不是毒藥,也非靈丹。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科學、適量、理智地將它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與其盲目擔憂一顆水煮蛋的風險,不如從整體飲食結構、生活節律出發,建立健康、穩定、持久的飲食行為模式。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