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為何加劇腦梗風險?

炎熱天氣是腦梗的“催化劑”。醫學研究表明,高溫可導致人體大量出汗、血液濃縮、血壓波動加劇,甚至誘發脫水、电解質紊亂,而這些變化恰恰是腦梗形成的關鍵條件。

在高溫環境下,人體為了散熱會大量出汗,這一過程中丟失的不僅是水分,還有鈉、鉀等重要電解質。血液黏稠度隨之升高,血流變慢,血小板活性增強,極易在血管內形成血栓。一旦這些血栓堵塞了腦部動脈,就可能引發腦梗死。

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教授指出:“夏天發生腦梗並不比冬天少,甚至老年人夏天更容易掉以輕心,不注意補水,反而更危險。”

此外,夜晚持續高溫會干擾睡眠,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和血壓波動加劇,這些因素疊加,使得原本血管脆弱、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更易在夏季遭遇致命一擊。

不吃早餐:隱藏在清晨的第一道雷區

一日之計在於晨,然而不少上班族和老年人卻因炎熱或無食慾而選擇省略早餐。看似節省時間,實則是腦梗風險的第一“導火索”。

空腹狀態下,人體的血糖水平偏低,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同時也促使血液濃縮、血壓升高。尤其是清晨本就是心腦血管事件的高發時段,再加上高溫刺激,一頓早餐的缺失可能就是誘發腦梗的“最後一根稻草”。

浙江嘉興一位65歲的退休教師陳先生,向來重視養生,卻常因怕熱而跳過早餐。有一天清晨鍛煉回家後,突然感覺嘴角歪斜、語言不清,被緊急送醫診斷為急性腦梗。醫生判斷,其發病與“晨起空腹、氣溫偏高、脫水狀態”三重因素疊加密切相關。

建議:即使沒有胃口,也要簡單攝入一些營養,如一杯溫豆漿配全麥麵包或雞蛋,防止低血糖與血液黏稠。特別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不能忽視早餐。

夏日午睡:沙發上打盹其實很危險

炎炎夏日,不少人喜歡在午後“補覺”,但不恰當的午睡方式,反而可能成為誘發腦梗的“隱形陷阱”。

臨床上,午睡後突發腦梗的案例並不少見,其誘因主要在於——午睡時體位不當導致血流不暢;空調直吹頭頸部造成血管驟縮;睡醒後突然起身引發血壓劇烈波動等因素。

福建福州的一位退休幹部徐阿姨(63歲)習慣在沙發上側臥午睡。一天午後,她醒來後突覺右手無力,說話含糊。家人將其送醫搶救,確診為輕型腦梗。醫生表示,側臥壓迫頸動脈加上空調直吹,是誘因之一。

正確的午睡應選擇仰臥位,避免頭部過度偏轉或受壓;空調溫度控制在26~28℃,不應直吹頭頸部。醒來後緩慢起身,避免血壓驟然變化帶來的意外。

不主動補水:血液濃縮引發“沉默殺手”

“天熱就多喝水”這句話人人聽過,卻並非每個人都真正做到。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口渴感本就減弱,不渴就不喝,一天下來喝水不到500ml,實際上已處於輕度脫水狀態。

醫學上將缺水引發的腦梗稱為“脫水型腦梗”。這類患者往往並無明顯誘因,常在氣溫高、身體乏力、未及時補水的狀態下突發疾病,因症狀不典型,容易延誤診治。

河北石家莊一位72歲的高血壓患者高先生,在一次市區出行中因怕上廁所,幾乎一整天未飲水。回家後即出現視物模糊、半身乏力等症狀,被確診為中度腦梗。

醫生指出,尤其是在炎熱天氣中,人體每日基本水分流失可達1500~2000ml,而此時若沒有足夠的水分補充,血液就會異常濃縮,從而提高血栓形成風險。

建議:無需等到口渴才喝水,應主動喝水,尤其是清晨醒來、運動後、餐前及午後。推薦多次少量飲水,每次150~200ml,避免一次大量飲水對心腎造成負擔。

為什麼醫生說“寧可打麻將也別做這三件事”?

這句看似幽默的比喻,實際上承載著濃厚的臨床經驗與觀察。麻將活動,雖然也存在久坐問題,但相比“空腹、不當午睡、不補水”這三大行為而言,打麻將至少有幾點優勢:

通常在通風良好的空調環境中進行;

伴有交流、思考,有一定腦力活動;

多數人在打麻將時會飲茶或喝水,意外地保持了水分攝入。

廣東三甲醫院心內科主任謝醫生表示:“我們不是鼓勵大家沉迷麻將,而是想強調,高溫下的生活行為若選擇得當,完全可以規避風險。而打麻將這種社交+冷靜活動的組合,反而對老年人有一定益處。”

當然,麻將時間不宜過長,避免熬夜;坐姿要舒適,環境宜安靜且恆溫;更重要的是適時起身走動,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哪些人是夏季腦梗的重點防範對象?

並非所有人群都面臨同樣的風險。以下幾類人應特別警惕高溫季節中的腦梗死發作: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這些慢病本身就是腦梗的基礎病;

有腦梗病史的康復者:一旦誘因再次激活,復發概率極高;

吸煙、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者:血管狀況不穩定,易突發事件;

老年人群體:血管彈性下降,自我調節能力減弱,風險翻倍;

長期服用利尿劑、降壓藥的患者:更需注意補水與血壓監測。

這些人群在夏季更應定期檢測血壓、血糖、血脂,同時調整作息與飲食習慣。家庭應常備常規急救藥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並確保通訊暢通、就醫通道明晰。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