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择一种亚洲人从小就练习的高超武功,那就不是少林功夫,也不是太极拳,而是蹲姿。听起来似乎平常,但这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秘技,西方人很难模仿,几乎只有亚洲人才能做到。想象一下,一个西方人第一次来到河内,被邀请到人行道上吃米粉,塑料桌椅已经用完。
老板娘这样说:“蹲下去吧,快点。”西方人兴奋地照做,屁股下沉。在前30秒,一切似乎都很好。到第二分钟,他的脸开始扭曲得像浸水的饼干。到第三分钟,两个脚跟抬起,身体摇晃得像船遇到波浪。到第五分钟,他几乎向后仰,米粉碗差点飞出去。与此同时,旁边的越南人依然淡定,一只手拿着筷子,另一只手沾着鱼露,蹲得稳如磐石。
或许从乡村到城市,随处可见越南人蹲着聊天、蹲着下棋、蹲着等东西,或者简单地蹲着作为一种习惯。蹲姿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与地理、历史、文化甚至科学都有密切关系。
首先要谈到地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紧密联系着水稻文明。古代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常常在插秧时感到疲惫,最快的休息方式就是直接在田埂上蹲下。这个姿势可以避免臀部接触地面,避免潮湿,更重要的是,只需一个动作就能迅速站起来继续工作。这是农民特有的劳动节奏,休息但随时准备好。而在欧洲,寒冷的气候和潮湿的土地使得蹲下成为一种折磨,人们需要椅子来避免寒冷。
东亚有着地面文化的传统,在地上吃饭、在低桌上吃饭、铺席子、坐在竹椅上或围坐在火炉旁。高椅子曾经是奢侈品,在民间并不普遍。只有那些条件好的家庭才会有一整套桌椅。直到贸易和城市化发展,西方风格的桌椅才涌入,改变了习惯。但即使在椅子出现后,像人行道、临时市场、村庄的庙会、田埂等平民空间仍然保持着蹲的习惯。一个越南人白天可以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但晚上回家时却可以蹲下来和朋友下棋,或者在某个地方蹲着。
与此同时,西方人早已将生活与椅子紧密相连,吃饭、开会、学习、祈祷、娱乐,所有活动都围绕着椅子。因此,蹲姿的练习机会几乎在欧洲人的童年中消失。亚洲人则不同,从小就通过在地上玩耍、吃零食,甚至蹲着上厕所无意识地练习蹲姿。这是许多70后、80后、90后都不陌生的习惯。小时候到后来现代厕所发展时才有所不同。因此,小腿肌肉、韧带、髋关节和韧带都得到了日常锻炼。长大后,这个姿势已经成为一种本能。
相反,西方人从小并没有锻炼这个能力。因此,在健身界,蹲姿被戏称为“亚洲风格的自然蹲”,成为一种只有东方人才有的特产。但谈到蹲姿,仅仅提到文化习惯是不够的,因为背后还有生物学基础,帮助亚洲人更自然地保持这个姿势,科学对此也有解释。
首先要提到的是身体比例。总体而言,亚洲人的上半身较长,而腿则比欧洲人短。许多研究表明,东亚人的躯干高度,即从髋部到头部的高度,占总身高的54%到55%,而西方人仅约52%。听起来差异不大,但在身体和蹲姿之间,这2%到3%的差异却极为重要。上半身长、腿短意味着身体重心更接近地面。就像一根柱子,如果它高就容易倒,低则不易倾倒。因此,亚洲人下蹲时更不容易向后仰,感觉也更稳固。
接下来是大腿骨。这是负责我们弯曲膝盖和下蹲的主要骨骼。研究显示,亚洲人的大腿骨较短,同时大腿骨通常较长,骨髓较小,相比于欧洲人。这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骨架,能够在身体处于弯曲姿势时承受良好的力量。西方人则因为骨骼较长,当他们下蹲时,施加在膝关节和髋关节上的力量更大,使他们更快感到疲劳,难以保持平衡。相反,亚洲人的骨骼短而厚,使得蹲姿更容易实现。另一个因素是踝关节。这是决定你能否顺利蹲下的部位。
要蹲下而脚跟仍然接触地面,踝关节的弯曲角度必须在30到35度之间。由于亚洲人从小就玩泥土、蹲着吃零食、在厕所蹲着,因此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经常被拉伸,使得踝关节的灵活性超过平均水平。这使得脚跟能够紧贴地面,形成稳固的基础。相反,西方人没有这样的习惯。总之,差异不仅来自文化习惯,还来自生物学基础。上半身长、腿短使得重心低,大腿骨短而厚形成坚固的框架,踝关节灵活则得益于锻炼,肌肉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而适应。
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系统来支持蹲姿。科学对此有明确的解释。而有趣的是,这个姿势对健康还有益。医学研究表明,蹲着上厕所时,直肠比坐着时更为笔直。因此,排便过程更为顺畅,减少了便秘和痔疮的风险。许多医生甚至建议在上厕所时在脚下放一个小凳子,以模拟蹲姿的角度。正确的蹲姿还有助于脊柱和循环。当身体下沉时,体重均匀分布,脊柱得到放松,髋关节和踝关节保持灵活。这在老年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能够蹲下的老年人通常关节健康良好。然而,如果有人有膝关节疾病,则需要小心练习,不应过度用力,可以先用脚跟垫高或靠在墙上以减轻压力。而在健身中,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动作就是模仿蹲姿。亚洲人一生都在无意识地练习蹲姿,算是免费锻炼。因此,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种潮流,那就是挑战“亚洲风格的蹲”。这意味着西方人将尝试像我们东方人一样蹲下。
许多视频显示,他们努力尝试,但脚跟总是抬起,身体摇晃,最后摔倒。而与此同时,市场上一个普通的摊贩可以蹲着整场仍然自如地数钱招呼顾客。或者学生们还记得以前没有椅子的升旗仪式时,仍然可以蹲着。那正是西方人难以练就的武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弱,而是因为缺乏从小无意识的数千小时的练习。如今,有趣的是,许多西方人开始学习蹲姿,出于健康原因。健身教练、瑜伽专家、物理治疗师都建议学习者练习这个姿势,以改善自然运动能力,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还有挑战。
蹲姿,总之,不仅仅是一种姿势,更是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东亚人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对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适应能力。它在饮食、劳动,甚至在如上厕所这样微妙的事情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最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亚洲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如果有人问亚洲人有什么超能力,你完全可以微笑着说:“我们有蹲姿的绝技,这是一种不花哨、不奢华的超能力,不需要花费数百万在健身房或现代科技上。它只是数千年水稻文化的积累,源于朴素的生活习惯,从玩耍、吃零食到在人行道上蹲着。这与西方人有着相当大的不同。感谢您关注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