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每走过中山二路,望见那座巍峨的紅砂岩牌坊,便不由得驻足停留。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於我而言,不單是地圖上一個坐標,更是貫穿我大半生的記憶畫卷。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我親歷了這座城市的風雲變幻,而烈士陵園恰似一位沉默的見證者,承載著幾代廣州人的悲歡記憶。

陵園始建於1954年,園內松柏蒼翠,四季常青,處處透著莊嚴肅穆的氣息。我尤記得少年時初入陵園,老師帶著我們參觀各個紀念建築,講解其中的歷史意義。那些高聳的紀念碑和精緻的亭台樓閣,在當時年幼的我眼中,既神秘又神聖。雖不能全然領會其中深意,但那份肅然起敬之情,卻如種子般深植心田。

讀書時代,學校組織參觀烈士陵園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動。我們穿著洗得發白的衣服,系著鮮艷的紅領巾,排著整齊的隊伍從學校步行而至。那時的陵園比現在簡樸得多,卻自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在紀念碑前獻花、默哀,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得一絲不苟。儀式結束後,老師會帶我們參觀各個建築,我最愛去的是中朝友誼亭,那座精巧的六角亭子建築別致,總是吸引著我們這些少年的目光。而亭子旁邊的荷花池,則是我們最流連忘返之處。每到夏季,荷葉田田,荷花競放,清雅的香氣彌漫在陵園的每個角落,與莊嚴肅穆的紀念地形成一種奇特而又和諧的氛圍。

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廣州作為南大門,首當其衝地感受著外來文化的衝擊。那時的文化生活雖仍顯單調,但已悄然發生著變化。我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坐在家裡的老舊藤椅上,擺弄著那台珍貴的黑白電視機。經過一番調試,螢幕上終於顯現出清晰的畫面——原來是在直播烈士陵園中朝友誼亭的文藝表演。

當汪明荃出現在螢幕上時,我不由得屏住了呼吸。那時的汪明荃正值盛年,容光煥發,她演唱了《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經典歌曲,那優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讓我如痴如醉。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傳統歌曲的年輕人來說,這種被稱作"通俗歌曲"的流行音樂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旋律動聽,歌詞貼近人心,仿佛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戶。

接著鄭少秋也登場了,他那時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明星,憑藉著《楚留香》、《戲說乾隆》等電視劇紅極一時。他那儒雅的氣質和瀟灑的身姿透過黑白電視螢幕依然魅力不減。我記得他演唱了《笑看風雲》等歌曲,那富有磁性的嗓音透過電視機的喇叭傳出,雖然音質不算好,但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

最讓我難忘的是羅文的表演。他演唱了《獅子山下》、《好歌獻給你》等經典作品,那高亢激昂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歌聲仿佛要衝破電視機的束縛,充滿了整個房間。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台小小的黑白電視機,螢幕上的雪花點和跳動的畫面絲毫沒有減弱我的熱情。透過電視畫面,我可以看到中朝友誼亭旁邊,荷花池中的荷花正在陽光下靜靜綻放,微風吹過,荷葉輕輕搖曳,與亭中的表演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我至今難以忘懷的畫面。

這些香港明星的表演給我們那一代人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衝擊。在此之前,我們的娛樂生活相對簡單,主要是傳統戲曲和群眾歌詠活動。香港流行文化的引入,不僅讓我們接觸到新的藝術形式,更讓我們開始了解不同的文化表達方式。我記得表演結束後,街坊鄰里都在熱烈討論那些香港明星的穿著、髮型和表演風格,有些人甚至開始模仿他們的打扮和唱歌方式。這一切都是透過那台小小的黑白電視機傳播開來的,讓坐在家中的我也能感受到時代的變化。

時光荏苒,幾十年轉瞬即逝。今天的烈士陵園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園內增加了更多的設施和景點。每年的荷花展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人們在這裡欣賞荷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陵園還會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和教育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園子的故事。

然而,每當我想起烈士陵園,腦海裡還是會浮現出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獨自坐在家中,透過黑白電視機看著香港明星的表演,畫面裡是中朝友誼亭和盛開的荷花池,空氣中仿佛混合著荷香與音樂的氣息。那種對新文化的渴望和探索,與對傳統建築的欣賞和懷念,奇妙地交織在一起,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獨特的集體記憶。

如今,廣州已經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年輕人有數不清的娛樂選擇和文化體驗。但我相信,烈士陵園仍然在這座城市和市民心中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不僅僅是一座紀念公園,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橋樑。在這裡,我們既能回顧歷史,也能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發展。

作為一個老廣州,我見證了這座城市和這座陵園的變遷。有時候,我會獨自一人來到陵園,坐在長廊下,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有來參觀的學生團體,有來休閒鍛煉的老年人,有來欣賞荷花的遊客,也有來拍攝婚紗照的新娘新郎。這種景象讓我感到欣慰,因為歷史留給我們的,正是今天這種和平、多元、幸福的生活。

夕陽西下,我準備離開陵園。回頭望去,中朝友誼亭依然矗立在那裡,旁邊的荷花池中,荷葉依然翠綠,荷花依然嬌豔。時光改變了很多東西,但有些記憶和精神卻永遠留存。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都將繼續矗立在這座城市中,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啟迪著未來的希望。而我們這些老廣州的記憶,也將如同那荷花的清香,永遠飄蕩在這片土地的上空,綿延不絕。這座陵園見證了我的青春,見證了廣州的變遷,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轉型。每當我漫步在園中的林蔭道上,聽著風吹過松柏的沙沙聲,看著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就不由得感慨萬千。那些逝去的歲月,那些遠去的身影,都化作了一段段珍貴的記憶,永遠銘刻在這片土地之上,也銘刻在每個老廣州人的心間。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