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加油槍,不僅暴露了技術設備的脆弱性,更折射出企業服務意識和管理體系的深層缺陷。2025年8月28日,成都高新区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了引發社會關注的“50升油箱被加67.96升汽油”事件調查結果。初步調查顯示,車主投訴加油被多收200元的情況屬實,原因是“加油機設備軟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而導致重複計費”。在公信力稀缺的時代,這一迅速公布的調查結果緩解了公眾對加油站可能存在的“偷油”行為的憤怒,卻意外地打開了另一個潘多拉魔盒——關於企業管理和服務意識的深層問題。

事件回顧,50升油箱的67.96升油:事件始於8月9日,一名車主到中石油高新天山加油站加油後發生消費糾紛。車主發現自己的50升油箱竟然被加注了67.96升汽油,隨後報警處理。在民警見證下,加油站對涉事加油箱進行了封存。8月11日,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市場監管所收到車主投訴後介入調查。8月12日,加油站進行了先行賠付。8月20日,車主提供加油小票等證據材料後,高新区市場監管局開展了進一步調查。

詳細調查,多方參與的徹底勘查:高新区市場監督管理局在省、市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邀請了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北京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等專業機構。計量、數據安全、計算機通訊等方面的專家也參與了調查工作,圍繞“機、人、車、費”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人員檢查了涉事加油機計控主板、編碼器、流量計等關鍵設備,確認這些設備的鉛封完好,型式評價一致性檢查符合要求。涉事加油機在計量強制檢定有效期內(檢定日期為2025年6月5日,有效期半年),未發現擅自改動加油機主板和主要零部件、故意破壞計量器具準確度的行為。

故障原因,軟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通過提取涉事06#加油槍對應的加油機投運以來的加油日誌、收費記錄、計量微處理器和稅控微處理器數據,調查組有了重要發現。調查發現涉事加油槍的後台數據將上一筆交易的27.18L(交易金額200元)疊加計入了涉事車的加油量。這意味著涉事車輛實際加油量僅為40.78L,而不是顯示的67.96L。進一步調取的數據顯示,涉事06#加油槍自2025年6月5日檢定以來,加油記錄共2863筆,僅有涉事交易這一筆數據傳輸出現異常。

管理漏洞,2863筆交易中的唯一異常:技術故障的背後往往是管理疏漏。調查指出,這起加錯的油是2863筆交易中唯一的異常,這恰恰證明了對賬系統和錯漏預警機制形同虛設。一個健全的管理系統,尤其是在涉及金融交易的環節,理應設有自動對賬機制:加油機加油量、加油筆數、交易流水、現金及線上收入等,必須完全吻合自洽。一旦出現只加油40.78升,收款金額卻對應67.96升這種巨大差額,系統應當自動觸發警報,甚至鎖定該加油槍,等待技術人員排查,而不是静待消費者發現問題。

應急處置,用錢息事的惰性思維:在覺得油槍被封影響經營時,加油站負責人又聯繫車主,以個人名義退了200元給他。在無法立即解釋異常的情況下,選擇先行賠付,看似快速平息了事態,實則是一種“用錢息事”的惰性思維。這種思維放棄了對真相的探究,也錯失了一次內部排查系統漏洞的機會。要不是車主細心,計費系統錯漏就無法發現,可能還會有更多車主利益受損。

行業隱患,加油機作弊的貓膩:此次事件雖然是設備故障所致,但加油行業確實存在人為“偷油”的可能性。從軟件篡改到硬件動手腳,某些加油站“缺斤短兩”的違規手段不斷翻新。2024年4月,河南商丘永城市和虞城縣的兩家加油站曾使用後台隱藏軟件操控加油機計量數據,給司機加油“缺斤少兩”。經司法鑑定,涉案加油站的計量誤差在1.02%左右,是國家允許誤差範圍的3倍。內蒙古包頭市某加油站曾私自加裝“貝林油站加油管理系統”,經營者通過該作弊軟件可靈活控制“偷油比例”。少付給消費者油量,經檢定的15條加油槍中有11條示值誤差超過1%,即每加油100升可少付給消費者1升。

監管挑戰,技術含量高且隱蔽性強:加油機作弊行為技術含量高且隱蔽性強,甚至形成複雜的黑灰產業鏈,監管執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面臨發現難、取證難和固證難的困境。行業人士建議構建“技術+監管”多重防線。為保證設備密封性、防止主板被篡改,應加速傳統物理鉛封向電子鉛封升級,強化其唯一性,還可以進行聯網監管,避免不法分子仿造更換。加快推動燃油加油機智慧監管平台建設,特別是將加油站儲油罐進出油量、加油計量、報稅量納入實時監管和數據共享範疇。

反思與啟示,超越“不違法”的追求:企業經營不應止於“不違法”,更應主動追求“零差錯”。調查證實加油站加油計量有誤沒有主觀故意,守住了法律底線。但一家合格的企業,其管理標準應遠高於“不違法”。它應當建立錯漏自我發現、自我報告、自我糾正的容錯機制,不能出現差錯要靠車主的細心來發現。在主動糾錯中,發現計量計費出錯,應主動聯繫可能被多收費的顧客並退還費用。這種“主動糾錯”的姿態,遠比事後的任何道歉都更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