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對決:蘋果與三星,這對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纏鬥十餘年的“老冤家”,竟然罕見地並肩站在了同一原告席上。他們共同指控的對象,正是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小米。事起小米在印度市場推出的Xiaomi 15系列手機行銷活動。據報導,小米在廣告中直接點名比較iPhone 16 Pro Max和三星旗艦的相機性能,並用“可愛”等詞語調侃競爭對手,強調自家產品優勢。

蘋果和三星已聯合向小米發出“停止並終止”律師函,要求其立即停止可能損害品牌形象或涉嫌違法的行銷行為。這種行銷手法在業內被稱為“偷襲行銷”(Ambush Marketing),即借勢競爭對手的品牌影響力,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主動與其綁定,以獲取關注。
什麼是“偷襲行銷”?偷襲行銷(Ambush Marketing)是指企業在未獲得官方授權或競爭對手同意的情況下,將自己與知名品牌或重大事件進行關聯,從而吸引公眾關注的市場策略。這種行銷方式通常發生在大型賽事或激烈市場競爭中,企業通過巧妙(有時具有爭議性)的方式“借用”其他品牌的聲望和關注度。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在產品行銷中比較規格是很常見的操作,但直接使用競爭對手品牌名稱進行調侃和比較,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偷襲行銷雖能短時間內提升曝光度,但也容易引發法律糾紛。
小米做了什麼?小米在印度市場推廣Xiaomi 15系列時,採取了一系列直接對比蘋果和三星的行銷策略。在廣告內容中,小米直接點名iPhone 16 Pro Max和三星高端機型,並對它們的相機性能進行調侃,宣稱自家的Xiaomi 15 Ultra在拍攝能力上更勝一籌。特別是在今年4月1日愚人節當天,小米在報紙上刊登整版廣告,公開拿蘋果的iPhone 16 Pro Max開涮,形容其相機“可愛”,言下之意就是性能不如自家的旗艦手機。這種行銷策略雖然吸引了大量關注,但也引發了蘋果和三星的強烈不滿,最終導致了兩大巨頭罕見地聯手採取法律行動。
蘋果三星為何聯手?蘋果和三星雖然常年互為對手,但在維護品牌權威這件事上,立場高度一致。他們發出的“停止並終止函”不僅是法律上的警告,更是一次品牌話語權的宣示。高端形象不容調侃。蘋果和三星的核心戰略是維持高端、專業、權威的品牌調性。小米以“幽默對比”的方式進行公開嘲諷,某種程度上是在解構這種嚴肅的品牌敘事。蘋果和三星也害怕失去定義權。一旦放任一家新興品牌以“挑戰者”姿態持續借勢,巨頭們長期建立的技術話語權和市場定義權可能被動搖。印度市場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更是三星的製造重鎮和蘋果亟待開拓的關鍵戰場。小米在此地的激進策略,讓兩者同時感到威脅。

小米的行銷歷史:這並非小米第一次因廣告問題陷入爭議。根據公開記錄,小米曾多次因廣告違法被處罰。2014年9月,小米因“廣告貶低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被罰款5000元。兩個月後,小米又因虛假宣傳被罰款15萬元,起因是小米3聯通版實際使用的CPU型號與宣傳不符,偷換CPU型號曾引發諸多“米粉”的不滿。2016年1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因發布違法廣告,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處以3萬元罰款。原因是小米官網宣傳小米4C手機邊緣觸控“已申請46項專利”等文字表述內容,但實際上小米科技尚未取得專利證書,只有專利申請號。使用未授予專利權的專利申請做廣告,已構成發布違法廣告的違法行為。
法律風險何在?比較廣告在多數國家並不違法,但若涉及誤導、貶低或不正當利用他人商譽,則可能構成侵權。蘋果三星此次聯合出手,顯然是有備而來。健康的競爭廣告應當基於真實數據、避免惡意貶低,不應濫用對方商標或刻意製造混淆,最終落點仍需回歸到產品本身而非攻擊對手。從以往案例來看,直接點名競爭對手且存在一定誤導性的行銷方式,可能被判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前幾年某手機品牌在宣傳自家快充技術時,直接拿另一個知名品牌手機作對比,突出自己充電速度快的優勢,結果被對方告上法庭。法庭最終判定這種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
小米可能受到什麼處罰?目前,蘋果和三星已經向小米發出“停止並終止”律師函,要求其立即停止可能損害品牌形象或涉嫌違法的行銷行為。如果小米不理會這一警告,兩大巨頭可能會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從短期來看,小米可能需要立即修改或撤下相關廣告宣傳材料,停止繼續使用涉及蘋果和三星品牌的比較廣告。從歷史案例來看,如果法院認定小米構成不正當競爭,可能會被判賠償經濟損失、支付訴訟費用,並在公開場合道歉。更重要的是,這種爭議可能對小米的品牌形象造成長期影響,讓用戶形成“善碰瓷、弱創新”的負面印象。
行業影響與未來展望:此事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映射出中國品牌出海過程中的常見挑戰:如何在尊重國際規則的前提下,打破原有巨頭的輿論壟斷?小米的激進,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品牌從“性價比”走向“技術自信”的體現,但也暴露出其在全球化傳播策略上的不成熟。真正的國際品牌,不僅需要產品力、渠道力,更需掌握一套國際市場中公認的競爭語言與商業倫理。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此事件也反映出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大品牌都在努力爭取這一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行銷策略也變得越來越激進。未來,企業不僅要在產品研發和創新上下功夫,在行銷手段的選擇上也得更加謹慎和明智。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賴。

小米此次的行銷操作,從傳播效果看堪稱“話題勝利”:用極低成本,獲得了全球科技媒體的頭條報導。這種直接對標巨頭的策略,在短期內能快速建立市場認知,尤其適合新興品牌打開知名度。法律風險真實存在。比較廣告在多數國家並不違法,但若涉及誤導、貶低或不正當利用他人商譽,則可能構成侵權。蘋果三星此次聯合出手,是維護品牌權威的宣示,也是對其高端形象不容調侃的堅決態度。這場行銷糾紛,映射出中國品牌出海過程中的常見挑戰:如何在尊重國際規則的前提下,打破原有巨頭的輿論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