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杭州一栋普通住宅内,赵女士(化名筱筱)正期待着她的三十四岁生日庆祝。然而,等来的不是蛋糕和礼物,而是丈夫的拳打脚踢。更令人心寒的是,她的婆婆不仅没有制止这场暴力,反而站在门口喊:"打得好!你嫁到我们家不听话,活该!

这段监控视频被发到网上后,瞬间引发热议。画面显示,丈夫赤裸上身,以一种近乎失控的状态猛踢房门,嘴里咆哮着:"凭什么我在外工作,而妻子却在家里睡觉?"房门被撞开后,赵女士被从门后拖拽进卧室,随后遭到掐脖子和拳打脚踢。

这幕场景令人想起二十多年前的热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中医生安嘉和的暴力行为成为一代人的心理阴影。如今,电视剧照进现实,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家暴在几十年后依然存在?为什么婆婆会成为家暴的"帮凶"?这种暴力行为又如何代代相传?

第一章:家暴者的心理画像——从天使到魔鬼的蜕变

赵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据她回忆,丈夫的暴力行为早有端倪——订婚后同居期间,他就因争吵动手打过她。当时,丈夫会立即切换到另一副面孔:下跪、痛哭流涕地忏悔。赵女士因为多年的感情,也天真地以为那会是最后一次,选择了原谅。

这种"暴力-道歉-原谅"的循环,是家暴关系的典型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家暴者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包括自卑心理、自我优越感和报复心理。

许多表面强势的男人,内心却饱受自卑的折磨。他们通过骂人、打人等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脆弱,试图建立自信。赵女士的丈夫咆哮着"凭什么我在外工作,而妻子却在家里睡觉",正暴露了这种自卑感——他需要通过贬低伴侣来维持自己的价值感。

家暴行为往往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有分析指出,赵女士丈夫那套施暴后熟练下跪道歉的模式,可能根植于他的童年经历。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可能将家暴视为一种正常的行为模式,并在成年后复制这种模式。

第二章:婆婆的心态探析——从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转变

在这起事件中,婆婆的反应尤其令人震惊。她不仅没有制止暴力,反而鼓励儿子施暴,这种反常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心理机制。

2.1 创伤认同:曾经的受害者变成如今的纵容者

有观点分析,婆婆对家暴的司空见惯,甚至拍手称快,让人不禁怀疑她是否也曾是受害者?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如今的纵容者,并亲手培养出了下一代施暴者。

长期受虐者与施暴者之间会形成病态依恋关系,称为"创伤联结"(Trauma Bonding)。当外部干预时,受害者的大脑杏仁核会触发原始生存反应,保护施暴者成为自动化反应。这种心理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曾经遭受家暴的女性,在成为婆婆后反而会支持儿子对儿媳的暴力行为。

2.2 嫉妒与权力争夺:婆媳关系的暗流

婆媳关系在这个家庭中早已紧张。据报道,婆婆平日里就会给儿媳脸色看,两人关系十分紧张。这种紧张关系可能源于嫉妒和权力争夺。

当婆婆看到儿子与儿媳建立亲密关系时,可能感到自己被取代和忽视。通过支持儿子对儿媳的暴力行为,婆婆重新获得了对儿子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也发泄了对儿媳的嫉妒和不满。

2.3 男权思想的固化: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坚持

婆婆那句"男人打人是管教"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在这种观念体系中,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绝对权威,女性则应该无条件服从。妻子"不听话"就需要被"管教",而暴力则被视为合法的管教方式。

这种观念往往代代相传。婆婆可能也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并在多年生活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最终成为这种观念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第三章:受害者的困境——为什么难以离开?

赵女士将视频发布到网上后,收到最多的质疑是:"为什么婚前被打还不分手?"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审视,对一个已经遍体鳞伤的人造成了二次伤害。事实上,家暴受害者的处境远比一句"快跑"要复杂得多。她们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

3.1 心理困境:创伤性联结与习得性无助

长期家暴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会形成"创伤联结",这是一种病态依恋关系。施暴者在暴力间歇期的道歉行为会刺激多巴胺分泌(类似成瘾机制),使受害者产生依赖。

此外,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的受害者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法逃离这种处境。赵女士的丈夫不断用言语侵蚀她的自信和退路,天天给她灌输"除了我谁还要你"、"你一个结过婚的女人能去哪?"这些话语像钉子一样,试图将她牢牢钉死在这段关系里。

3.2 现实困境:经济压力与抚养权担忧

除了心理上的困境,受害者还面临现实中的障碍。离婚程序本身就困难重重,更何况还要面对孩子抚养权的争夺,以及作为单亲母亲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

赵女士曾犹豫过,"为了不让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她选择了隐忍。这是许多母亲共同的枷锁,为了所谓的'完整的家',她们宁愿牺牲自己。"

3.3 社会压力: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中'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使受害者将外部干预视为"家庭完整性破坏"。研究显示,68%的家暴女性在他人介入后会主动维护施暴者。

赵女士曾想报警,但邻居都说"家务事别多管"。这种社会环境的默许和纵容,使家暴得以在黑暗中滋生和蔓延。

第四章:孩子的创伤——暴力代际传递的桥梁

在这起家暴事件中,还有一个沉默的受害者——孩子。据报道,孩子当时在客厅,听着母亲的尖叫声痛哭。无论是惊恐还是麻木,都意味着创伤已经形成。

4.1 目睹家暴的心理影响

孩子目睹家暴可能产生多种心理后果:包括焦虑、抑郁、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等。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将暴力视为解决冲突的正常方式,从而在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复制暴力行为。

有研究指出,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将来成为施暴者的风险更高;而女孩则更可能成为受害者。这种代际传递是家暴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家庭生态系统的破坏

家暴不仅影响直接受害者,还破坏整个家庭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特定角色,共同维持着一种病态平衡。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学会的是扭曲的权力观和性别观。他们可能认为暴力是获得控制和尊重的方式,或者认为忍受暴力是爱的表现。这些扭曲的认知将影响他们未来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第五章:打破循环——如何干预和预防家暴?

面对家暴这一社会顽疾,我们需要多层次的干预和预防策略。

5.1 法律保护与社会支持

近年来,我国在反家暴方面取得了进步。《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建立,为受害者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有些地方还试点"家暴记录档案",如果发现施暴者有前科,婚前就能提醒受害者。

社会支持系统也在逐步完善。现在好多地方开始培训社区人员,发现家暴要主动介入,甚至可以帮受害者联系庇护所。有地方还推出"反家暴险",如果离婚,保险公司会补偿受害者一部分损失,这样她们不用因经济压力被迫留下。

5.2 心理干预与教育

对于家暴受害者和施暴者,都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受害者需要摆脱创伤性联结,重建自信和独立能力;施暴者则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学习非暴力的沟通方式。

教育是预防家暴的根本。我们需要从小培养青少年平等、尊重的性别观念和非暴力的冲突解决方式。同时,也需要对公众进行反家暴教育,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鼓励干预和举报家暴行为。

5.3 针对旁观者的干预策略

在这起事件中,婆婆作为旁观者的反应尤其令人痛心。针对旁观者的干预策略非常重要:

创伤知情介入:避免直接肢体冲突,优先通过稳定化技术(如引导深呼吸)帮助受害者恢复前额叶功能。

隐性权力解构:使用"非评判式提问"打破认知闭环(如"你希望我如何帮助你们?"而非"他在伤害你")。

社会支持网络建设:联系专业机构进行"渐进式隔离",研究表明分阶段脱离施暴者的成功率比即刻逃离高42%。

结论:从个人悲剧到社会觉醒

赵女士的遭遇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悲剧,它是一个由施暴者、家庭环境和部分社会舆论共同构建的暴力生态系统运作的典型样本。施暴者的精密控制、家庭成员的纵容、受害者自身的挣扎以及外界的苛责,共同铸就了这座难以挣脱的牢笼。

婆婆那句"打得好"像一把刀,扎在所有遭遇家暴的女性心上。本该是最亲的人,却成了帮凶。多少女人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在暴力中默默忍受?多少次"下跪求饶"的表演,换来的是更狠的拳头?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的迹象。赵女士选择公开家暴视频,标志着她的觉醒和反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暴问题,社会支持系统也在逐步完善。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改变观念,完善法律,提供支持,让家暴受害者能够看到希望的光芒。

家庭本该是温暖的港湾,不是暴力的温床。家人本该是彼此的依靠,不是伤害的源头。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家暴的严重性,并积极参与到反家暴的行动中,我们才能打破暴力的代际循环,构建真正平等、尊重的家庭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赵女士的遭遇不仅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唤醒社会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家暴不是家务事,是犯罪;容忍就是纵容,沉默就是帮凶。每个被家暴的人都值得被看见,被保护。

點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