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起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名29岁男子同时与两位富婆开展“姐弟恋”,使用相同套路骗走1000多萬元用于賭博。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位受害人在報案後仍親切地稱他為“老公”,另一位雖被骗至負債累累,卻主動出具了諒解書。
這個極端案例像一面多棱鏡,折射出當代情感關係的複雜圖景——一方追求情緒價值,一方追求物質利益,看似各取所需的交易,卻因欺騙和違法而崩塌。更引人深思的是網友評論:“本來這男人可以少走彎路,他錯就錯在是個賭鬼。”這句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心理和性別雙標?
情感市場的經濟學本質
莫言曾一針見血地道出男女關係的實質:“男人接近女人的目的,不過是圖兩樣東西,要麼圖你年輕漂亮,要麼圖你的身子。同樣,女人接近男人,也不過就是圖兩樣東西,一個是精神支柱,一個是金錢補助。”
情感關係本質上是一種交換,這觀點雖聽起來冰冷,卻不無道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和結合總是有所圖,有所求。我們每個人既是情感市場的消費者,也是商品本身,帶著自己的價值與他人交換。這種交換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情感的;可以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在上述案例中,男子提供情緒價值(陪伴、關愛、浪漫),富婆提供物質回報(金錢、資源、生活品質),本來看似一場“公平交易”。問題在於,交易需要誠實信用,而賭博成癮和欺騙行為打破了這場交易的平衡。
各取所需 vs 相互欺騙:道德邊界在哪裡?
健康的各取所需關係建立在透明、自願和互惠的基礎上。如搜索結果所示:“感情裡最傷人的從來都不是分手,而是分手後相互糾纏、相互指責。感情消失後的算總賬,很容易讓原本真實存在過的情意,在之後的日子裡一點點的消耗殆盡。”
婚姻本質上包含三種需求:精神、物質和生理。這三者構成了婚姻的基礎,也是婚姻的全部。當雙方能在這三種需求上達成共識和平衡,關係就能維持穩定。
然而,上述案例中的男子通過欺騙手段同時與兩人交往,騙取巨額財物,這已經超出了“各取所需”的範疇,觸犯了法律底線。而那些受害者之所以即使受害也難以割捨,或許正是因為她們的情感需求在關係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
性別雙標:為何男人“走捷徑”被羨慕,女人卻被貶低?
網友評論“本來這男人可以少走彎路,他錯就錯在是個賭鬼”折射出深刻的社會性別雙標。社會對男女利用情感獲取利益的態度存在明顯差異:男性往往被冠以“有本事”“聰明”的標籤,而女性則容易被貶為“撈女”“功利”。
這種雙標根源在於傳統性別角色定位。男性長期以來被視為資源獲取者和家庭經濟支柱,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獲取資源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被社會默許甚至鼓勵。而女性則被期待為資源付出者和照顧者,當他們主動獲取資源時,就被視為違背了傳統性別角色。
事實上,無論男女,通過情感關係獲取利益的行為本質是相似的,但社會評價卻大相徑庭。這種雙標不僅不公平,也阻礙了我們客觀審視情感關係中的交換本質。
情感關係中的權力 dynamics
各取所需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博弈。誰更需要對方提供的資源,誰就在關係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在上述案例中,富婆們可能極度渴望情感陪伴和年輕活力,而男子則精準地利用了這種需求。
情感關係中的權力平衡至關重要。研究表明,當一方過度依賴另一方提供的某種資源(無論是物質還是情感),關係就容易變得不平衡,可能導致剝削或操縱。
這也是為什麼“双向奔赴”如此重要——只有當雙方相互渴望、相互投入,關係才能健康發展。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越洋情書》中寫道:“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道德評判的邊界:何時各取所需成為問題?
各取所需的感情是否需要社會大眾來評價?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從自由主義視角看,成年人自願的情感交易不應受到他人干涉,只要不違法、不傷害第三方。但從社群主義視角看,任何關係都存在於社會網絡中,會對社會價值觀產生影響。
我認為,當情感交易滿足以下條件時,不應受到過度道德批判:
1.雙方知情同意;
2.不違反法律;
3.不傷害第三方;
4.不涉及權力脅迫。
然而,當交易存在欺騙、剝削或不平等時,社會有理由給予道德關注。如上所述案例中,男子的欺騙行為明顯越過了道德和法律的邊界。
建立健康情感關係的原則
那麼,如何在各取所需與真誠情感間找到平衡?根據搜索結果和案例分析,我提出以下原則:
1.透明溝通:雙方應盡可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期望和需求,避免假設和誤解。
2.動態平衡:關係中的給予和獲取可能隨時間變化,需要持續調整和平衡。
3.相互尊重:即使關係有交易成分,也應尊重對方的人格和尊嚴。
4.情感真實:即使最初各有目的,也應給真實情感發展的空間。
如一位律師所言:“好的婚姻從來少不了利益支撐,但只靠利益撐不起長久的幸福。”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各種情感關係。
社會價值觀的重構:超越雙標,走向平等
要改變情感關係中的性別雙標,需要從社會文化層面進行重構。我們需認識到:
1.男女都有權追求資源:無論男女,通過合法方式改善生活狀況都應被尊重,而不應因性別受到不同評價。
2.情感價值也是價值:傳統上,物質貢獻被高估,情感勞動被低估。實際上,提供情緒支持、陪伴和關懷同樣是有價值的貢獻。
3.共識比形式重要:關係的健康程度不取決於形式(婚姻還是戀愛),而在於雙方的共識和尊重。
正如搜索結果中指出:“愛情這東西,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肉體,迷於聲音。最後,折於物質,敗於現實。”
這句話揭示了情感關係的複雜性和多維性。
結論:走向更誠實的情感文化
各取所需的感情本身不是問題,欺騙和不平等才是問題。我們需要發展一種更誠實的情感文化,其中人們能夠公開討論關係中的交換本質,而不被浪漫愛情的神話所束縛。
同時,我們也要打破性別雙標,認識到無論男女,都有權通過關係獲取所需,也都有責任以誠信和尊重對待伴侶。
最後,回到那個案例,男子的問題不在於“各取所需”,而在於欺騙和賭博;富婆們的問題不在於為情感付費,而在於未能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健康的關係不是沒有交易,而是交易建立在誠實、公平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在情感的世界裡,我們既是投資者也是收穫者,既是給予者也是接受者。唯有認識到這種複雜性,我們才能建立更真實、更平等的情感關係,從而超越簡單的“各取所需”,達到真正的情感共鳴和人生陪伴。
正如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說:“愛是尊重他人,是了解所愛的人。愛是給予而不是索取。”
在這種給予和索取的平衡中,我們或許能找到當代情感困境的出路。